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释迦牟尼立像 艺术与历史的交融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1

□记者 王捷

文物名片

主角:释迦牟尼立像

出生时间:清代

尺寸:通高16.7厘米、底宽5.5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佛像种类繁多,其中有一座清代的释迦牟尼立像,并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佛像,而是以其独特的形制颇引人关注。作为佛教艺术的具象表达,其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与精湛的工艺价值,是清代社会文化、艺术审美和工艺技术的生动写照。

释迦牟尼像是佛教信仰的重要象征,代表着佛陀的智慧与慈悲。人们通过瞻礼、供奉此类造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启迪。佛像的站姿被称为“直立像”,一般表现了佛陀的庄重威严与灵动生机,象征佛陀在世界传递佛法的动态过程,提醒信徒要勇于担当、慈悲为怀,用自己的行动去度化众生。

仔细观察这件清代释迦牟尼立像,通高16.7厘米、底宽5.5厘米,尽管通体已有斑驳的痕迹,但仍然透露出一种内敛的光晕。释迦牟尼佛额头突出,颧骨明显,面相方圆饱满,双眉细长,鼻梁高挺,嘴唇微抿,双耳下垂,表情生动自然,神态慈祥柔和,给人一种端庄又不失亲和力的感觉,流露出一种悲悯众生的雍容气度,让观者感受到沉静、肃穆之感。

佛像跣足站立,姿势挺拔而放松,着右衽宽袖衣袍,流畅自然、简洁大气,随着双手叠于胸前的握拳姿势,衣袖口末端仿佛微微轻摆,再加上衣袍的褶皱刻画细腻,瞬间让人觉得仿佛“静中有动”,生动自然。衣袍边缘还錾刻了精细的花纹,使佛像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释迦牟尼立像的制作,与当时盛行的佛教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康、雍、乾三帝佛学造诣颇深,宫中佛像制作以此三朝最为兴盛。不仅宫廷中大量制作精美的佛像,民间普通百姓也积极参与制作,使得各类佛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与明代佛像的浑厚朴实相比,清代造像更注重细节的精致刻画。与西藏佛像的强烈动态相比,清代佛像又多了几分汉文化的含蓄内敛,形成具有汉、满、蒙、藏等多种艺术因素的独特风格。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和工艺进步,佛像制作在造型上更加注重比例的精准与体态的优美,装饰手法也愈发丰富多样。晚期的造像,虽然由于社会局势等因素,整体风格上逐渐倾向程式化,但也不乏创新之作。

再看盐湖区博物馆这件珍品,线条流畅精确、打磨光滑,体现了清代造像艺术的独特审美,无论是面部表情的刻画,还是身姿体态的塑造,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为我们研究清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当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件精美的清代释迦牟尼立像时,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宗教范畴,而是承载着宗教、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带着那份独属于它的安宁与力量,穿越几百年历史依旧历久弥新,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永恒的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