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3
□李培隽
古典诗词楹联是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心灵指南,是神州儿女发自生命深处的赤情呐喊和智慧源泉,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主体结构、话语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持久动力。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风靡于世、绵延相传的古典诗词楹联,始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以独具特色的魅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发挥着“怡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作用,秉承着自《诗经》时代以来的优良传统,密切关注时代风云,深刻反映国事民愿,熔铸刚健峻拔的国魂,成为“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它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不悔、千锤百炼更坚强的伟岸丰碑。
“国运关乎文运,文运连着国运。”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古典诗词楹联的宝贵价值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认可、认同,继而绝续兴替、浴火重生,焕发出崭新生机。这一切也深刻地启示我们: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为此,我们理应理直气壮地高声疾呼:诗人当为党的战士、祖国之子、人民的眼睛、时代的号角。诗人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为人民鼓与呼”的博大境界;要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尚气节;要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洞察;要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出众才情;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坚守。《南风堂随吟》作者闫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来自舜弹五弦琴而歌南风的“古中国”,自幼生长在被柳宗元喻为“国之大宝”的盬池之侧、中条之麓的“关圣”故里。他带着一身的风雅、丰盈的才情和十几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埋首耕耘、精益求精,努力培植着古典诗词楹联艺术之花。
《南风堂随吟》形式丰富,分为四编,有绝句、律诗、词、联,收录作品千余首。从中我们能窥见作者丰富而粹美的心灵,谛听他对生命、时代与社会的独到领悟、深刻发现与坦荡自白。徜徉其中,只觉目不暇接,更能共情作者的爱美之心。
总体来说,作品展现出六大特点:
士人风骨
“出淤泥而不染”,不慕荣利、潜心向道、躬行自持,坚守一份皎洁清朗、超脱红尘的理想——这正是典型的士子风骨。
作者咏竹吟梅、诵兰讴松,托物寄怀、摹形喻人,往往别出心裁:他一反传统诗词中对“折腰”辞藻的排斥,逆其意而用之。“染指唯因晨泡笔,折腰只为夜浇兰。此身长向竹石拜,墨骨诗心养浩然。”让全诗耳目一新、顿生光彩,足见构思匠心。题书签联云:“腹背是书香,有幸隐于扉页后;往来皆净土,何愁埋在字堆中。”可谓清新自然,妙思天成。
赤子之怀
天真无邪、真诚不欺的赤子之心,不仅是一种澄明透亮的心境,更是面对各种诱惑挑战,忠诚坚守的道德修养、人格特征和信仰追求。“心不正谩求香火,君若贪遑论灵真。”(题财神庙)、“拜我不诚徒许愿,与人为善即烧香。”(题城隍庙)——这正是对赤子之怀的深刻领悟和生动写照。
凡人之情
作者出生于勤俭持家的传统农村,亦是心怀烟火气的“凡人”,拥有普通人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怨愁。无论是抡锤打铁、养家糊口的爷爷,朴实厚道、友邻睦里的爹娘,相濡以沫、朝夕相伴的妻子;还是儿子高考时煎熬等待的日子,土房瓦院、耕犁磨耙的乡情。这一切寻常可见、司空见惯的场景,经过他妙手剪裁、巧手雕绘,都化作一幅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生活画卷。
匠人之心
身为“绛帐诵弦歌,白首育桃李”的人民教师,作者痴心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事业,倾心践行“燃烧自己、照亮未来”的庄严使命,其诸多作品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生活。作者把工作中的见闻感触赋于诗词楹联之中,不仅充实了自己的生活,提升了人生境界,也点燃了广大师生弘扬国粹的激情,播下了勤学善思、奋发进取的火种,生动地诠释了“德高为师,才富为范”的力量。
贤人之思
诗词楹联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白,但绝不是置时代风云于不顾的井底之蛙,而是与时代同频的回响。春节喜庆日的盛世感怀、党建纪念日的历史沉思、国庆欢度日的壮怀激烈、国家公祭日的哀痛心语、生态文明的喜悦礼赞、楼市乱象的无奈书写……无不折射出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以人民之心为心的政治格局与宽广胸襟。
动人之美
作者拥有纯熟自然驾驭古典诗词楹联的技法,更具备抒发时代之声的才华、能力和修养。其系列作品展现出富情于景、精妙入神之美,运思深远、含蓄隽永之美,理随情至、启智豁目之美,独出机杼、灵思成趣之美,典雅质朴、兼得并妍之美……读来,令人俯仰自得,感受到大雅天纵、着手成春、新意盎然的美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弦歌不辍,文脉浩荡。
“天若赐吾三万劫,管教老骨磨新诗。”(《庚子春日作》)站在《南风堂随吟》起点上的诗人,一定会搏风击浪、冲天而起,吟咏出新时代响彻云霄的大美之歌!
让我们翘首南天,拭目以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