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5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
每天上午,晨光为中心城区体育公园的树梢镀上一层金边,公园里便已传来阵阵嘹亮的歌声。几十位身着各色衣裳的老人,精神矍铄地站在凉亭前,在指挥的手势下齐声高歌。这便是运城体育公园红歌合唱团的日常,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用歌声编织着晚年生活的精彩。
“最初,我们只有二三十个人,喜欢唱歌,就相约在一起唱一唱,谁能想到现在能吸引到这么多人参与。”合唱团团长兼指挥陈俊萍笑着回忆。2024年9月,几位热爱唱歌的退休老人偶然在体育公园相遇,相似的晚年生活节奏与对音乐的共同热爱,让他们约定“每天来唱唱歌”。没有固定的场地,没有专业的设备,甚至连歌谱都是你抄我写凑出来的,但这份简单的快乐,像一粒种子,在体育公园里扎下了根。
渐渐地,路过的市民被歌声吸引,停下脚步跟着哼唱,一来二去便成了团员;有人在网上刷到合唱团的视频,也特意赶来……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因歌结缘,让这个“松散”的团体逐渐壮大。如今,合唱团每次活动都有百余人参与,即便在酷暑难耐的夏日,也有很多人坚守,寒冬腊月里,歌声更是穿透寒风,激扬着整个公园。
“我们这个合唱团,来去自由,但来了的都不想走了。”见证合唱团从无到有的老团员说。在这个合唱团里,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却有着最朴素的默契——谁来早了就主动摆好谱架,谁嗓子不舒服就默默站到后排和声,领唱、朗诵临时有事,立刻有人接过话筒顶上。这份自发的凝聚力,让歌声从“零星传唱”变成了“百人合唱”,也让体育公园成了清晨最动人的“音乐厅”。
合唱团的排练室,有时是公园的露天广场,有时是“艺术总监”杨海平家中的音乐室。这位有着数十年教龄的音乐老师,曾3次突发脑梗,但他桌上的谱纸永远写得工工整整。“只要能拿起笔,我就想给大家编谱子。”杨海平说。为了让老歌有新味道,他常常熬到深夜,把老歌改得更适合零基础的大家演唱;为了呈现更好的合唱效果,他总是招呼团里的乐队成员到家中提前排练。“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他总是这样为大家鼓劲,团员们也被他感染,即使唱了几百遍的老歌,也会要求“再唱一遍”,精益求精。
团长陈俊萍的故事,更是让许多成员动容。去年冬天,她的父亲住院,陈俊萍白天在医院陪护,晚上回家就趴在桌上规划第二天的排练——谁领唱、谁伴奏、乐队排什么曲子,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本。早晨,她又准时出现在公园,调试音响、摆放谱架,脸上看不出一丝疲惫。“只要站在这儿,听着大家唱歌,我就浑身是劲儿。”她笑着说,为了给合唱团添设备,她还自掏腰包购买调音台、音箱等设备。这一年下来瘦了七八斤,大家心疼她,她却打趣道:“这是‘幸福的’减肥。”
在合唱团里,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今年年初加入的团员康世贤不仅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场整理歌谱,还常常动员家人到公园帮忙搬设备;写一手好字的老人手抄一张张巨幅歌谱,马克笔写下大家对音乐的热爱。“公园这边还为我们专门准备了一个放设备的小房间,大家的帮助让我们走得越来越远。”陈俊萍说。
今年春天,合唱团还组织了一场特别的“红色之旅”。三辆大巴车载满了150多位老人,奔赴延安。在枣园的窑洞前,他们唱《东方红》;在南泥湾的田野边,他们唱《南泥湾》;在黄河边上,《保卫黄河》的歌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场演出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却成了大家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刚退休在家,就是看电视、刷手机,浑身不得劲。现在每天早起唱歌,生活规律,也不会胡思乱想。”刚刚加入合唱团的郑惠萍说。加入合唱团后,她的生活像被按下了“重启键”——早上排练,结束后和团友们学歌谱,晚上和家人分享排练趣事,“日子过得比上班时还充实”。
上午10点,体育公园的歌声渐渐停歇,但老人们的笑声还在延续。有人相约明天早点来,有人讨论着新学的曲目,有人帮忙收拾谱架……合唱团的故事,或许简单,却藏着平凡生活中最动人的旋律。这群老人用歌声告诉我们:老去的是岁月,不老的是热爱;平淡的是日子,精彩的是心态。他们的歌声,是对“老有所乐”最好的诠释,更是一曲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只要心中有热爱,歌声就不会落幕。
记者 杨颖琦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