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4
在吕梁山麓的褶皱里,古堆泉的活水滋养着一片古老土地。新绛县三泉镇孚惠桥畔,一座5尺石碑静静矗立,历经风雨剥蚀,碑身已显斑驳,唯有“拾金不昧”4个大字如刀削斧凿,在时光冲刷中愈发遒劲——这是1930年的动荡岁月里,普通村民用诚信铸就的道德丰碑,更是三泉村世代相传的精神基因。不幸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孚惠桥边的“拾金不昧”石碑遗失,但“拾金不昧”碑的故事一直在三泉村流传,其诚信的精神内涵也一直影响着三泉人。
重新镌刻的“拾金不昧”碑
2023年10月,三泉村在编辑村志时,从本县爱好收藏人士杨富荣的藏品中发现了这块石碑的部分残块,通过残碑上的文字记载和本村亲眼见过此碑村民的讲述,这个隐藏在历史年轮中的感人故事再次浮出水面。为激励村民传承诚实守信的美德,2023年11月,三泉村村“两委”重新镌刻此碑,并将其立在村里的地标建筑药王阁门楼下。
杨富荣提供的原碑部分拓片
乱世显良知 抉择守初心
1930年的山西,中原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阎锡山“自强救国”的实业蓝图在废墟上展开。新绛雍裕纱厂(新绛纺织厂的前身)动工兴建。新绛县西庄村的石匠曹永亨、曹瑞林哥俩,接下了厂里的石料活,辛辛苦苦干了俩月,总算盼到结账的日子。当账房先生把100块现大洋码进蓝布褡子时,那叮叮当当的响声,听得哥俩心里直发烫。这笔相当于10个工人半年工资的财富,是全家人一年的吃穿用度,是孩子冬衣的棉絮,是老母亲药罐里的希望。
领工钱那天晌午,日头毒得很,哥俩背着褡子往回赶。走到三泉村孚惠桥时,嗓子眼儿直冒烟,就下桥找水喝。老曹急着蹲在水边捧水喝,顺手将褡子往桥栏上一靠,可谁承想,布带子早被磨得发了毛,“扑棱”一声,褡子掉进了桥边的草丛里。哥俩喝完水,抹把嘴就走,满心欢喜地奔向家的方向,却不知此刻命运的考题已递到了三泉村村民杨春源和李仰丰面前。
再说这边,三泉村的杨春源和李仰丰刚从地里回来,正往桥上走。突然,杨春源脚底下踢到个硬邦邦的物件,低头一瞧,蓝布褡子半掩在草丛里,打开来竟是白花花的大洋!俩人对视一眼,心跳得跟擂鼓似的。李仰丰一时呼吸急促,脱口而出:“杨大哥,这么多钱……”话音未落,杨春源搓着满是老茧的手,一把护住钱袋:“仰丰,摸摸良心!丢钱的人该多急?人在做,天在看,昧心钱拿了烫手!”李仰丰辩解道:“大哥,你误会我了。我是说丢了这么多钱,失主指不定多着急呢!咱得赶快想办法找失主。”两人最后决定,将钱交予村长刘永康。
村公所里,刘永康顾不上吃饭,提笔刚要写失物招领,就听见门外有人喊:“村长!村长!俺的钱丢了!”抬头一看,俩汉子满头大汗,衣裳都被汗水浸透了,说话都带着哭腔。老曹一眼瞅见桌上的蓝布褡子,扑过去就要抱,刘永康抬手拦住:“别急,说说这褡子里有啥?”当曹永亨抖着手说出“100块现大洋,褡子角上有块补丁,是俺媳妇连夜缝的”时,杨春源和李仰丰相视一笑,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钱分文不少地回到手里,曹永亨、曹瑞林哥俩感动得直作揖,非得拿出20块大洋感谢。杨春源往后直退,手在裤腿上擦了又擦:“使不得使不得,换了谁都会这么做。”李仰丰更是急得摆手:“咱三泉人可不能拿这昧心钱。”刘永康也跟着劝:“乡里乡亲的,互帮互助是本分,快把钱收起来。”
石碑铭善举 诚信播乡邻
哥俩回村的路上,夜色渐深,可心里比天上的月亮还亮堂。他们越想越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三泉村的乡亲拾金不昧,这是多大的德行啊!得让更多人知道,让这好风气传下去。可怎么传呢?曹永亨一拍大腿:“刻碑!就刻‘拾金不昧’4个大字,立在那孚惠桥边,让过往的人都瞧瞧!”
要说这哥俩也是有心人,怕打扰乡亲们,特意选了个夜深人静的晚上送碑立碑。第二天一早,路过的人突然发现,桥边多了块崭新的石碑,阳光照在“拾金不昧”4个大字上,闪闪发亮。有人凑近了看,碑文末还刻着两行小字:“三泉村民急人所急,义薄云天,此碑永志其德。”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从此,三泉村的“三宝”——清泉、浊泉、莲花泉旁,又多了一处精神地标。打那以后,路过石碑的人,总要停下来看上两眼,年长的会跟小辈说:“看见没?做人就得像这碑上写的,干干净净、亮亮堂堂。”
时光流转到20世纪90年代,三泉村村民刘龙龙在田埂上捡到沉甸甸的皮袋,里面是数万元现金。在那个月薪不过数百元的年代,这笔钱足以改变生活,但他却将钱袋挂在枝头静静等候。失主感恩致谢时,他只说:“换了谁都会这么做。”直到村志编纂时,这段往事才被偶然揭开,而刘龙龙依旧腼腆地摆手:“不值一提。”
从杨春源到刘龙龙,诚信的种子在三泉村落地生根。石碑上的字迹或许会褪色,但刻在村民心里的标尺从未模糊。村里的红白喜事,乡亲们主动帮忙记账管钱,分文不差;集市上的摊位无人看管,顾客自觉扫码付款;邻里间借粮还钱,从不需要字据为凭——诚信早已融入村风民俗,沉淀为日常生活的呼吸节奏,成为比古泉流水更绵长的存在。
干群聚合力 文明润乡风
中华文明基因中,“守诚信”三字重若千钧。三泉碑上的斑驳刻痕,正是这一基因的生动注脚。杨春源的敬畏、李仰丰的诚恳,以及曹氏兄弟的感恩,皆彰显了诚信美德的力量。
进入新时代,三泉村村“两委”深刻认识到,这弥足珍贵的诚信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荣光,更是塑造和美乡村、滋养文明乡风的核心力量。为此,他们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推动把拾金不昧精神,深度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的肌理之中,使其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
三泉村村“两委”将“拾金不昧”碑的故事编入《三泉村志》,重新刻碑立于药王阁下,让石碑成为诚信精神的象征与寄托。同时,把诚信精神纳入《村民公约》,使其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从制度层面推动诚信精神的传承,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铭记诚信的重要性。
村“两委”设立“道德积分超市”,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村民干好事可按规定获得分值,计入个人道德积分台账,定期凭积分领取相应奖励物品。这一举措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奖励,让村民切实感受到践行美德的价值,激发了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近年来,累计百余人获取奖励,良好道德风尚在全村逐渐厚植。
小杂粮购销是三泉村的一个重要产业,村“两委”积极协助购销小杂粮的公司及个人制定了《小杂粮公平买卖行业协议》,将诚信原则融入经济活动中。协议明确规定,对缺斤短两等欺诈行为,除依法追究责任外,还扣除道德积分并清除出行业队伍。在诚信精神的护航下,30多年来,该村小杂粮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发展到30多家,年营业额达3亿多元,且从未发生欺诈事件,实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三泉村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敬老孝亲”等典型选树活动。几年来,共评选出“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明事老人、遵纪守法户”等300余人次(户)。通过选树活动,村里树立了一批道德模范,让村民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使孝亲敬老、遵纪守法等传统美德与拾金不昧的诚信精神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营造出和谐美好的乡村氛围。
如今,新碑与古泉相映,泉水滋养土地,诚信浸润人心。在三泉村,“诚信”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老人递过零钱时的坦然,是日常交易中的童叟无欺;化作商户秤杆高高翘起的实在,是市场行为中的公平守信;化作孩童拾到铅笔交给老师的认真,是代代相传的道德自觉。
拾金不昧所蕴含的诚信精神,与千万国人的道德之心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坚韧的精神脊梁。三泉村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将优秀传统道德基因(如拾金不昧)通过制度化传承、机制化践行、常态化培育,深度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践行于世”的有效途径。如同古泉活水不舍昼夜,诚信的美德必将在三泉村、在中华大地的岁月长河中永远奔流,照亮一代代人通往和谐、文明、富足的美好未来之路。
杨建义 卫世新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