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千秋柳韵:柳宗元的文化长歌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3

□杨洪惠

永济柳园柳宗元雕塑 (资料图)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对韩愈的这句评价,若放在柳宗元身上,竟也有几分契合。柳宗元,这位唐代的文学巨擘、政治革新者,以其跌宕的人生、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后人敬仰与追思的文化坐标。

宦海浮沉:从京城朝堂到南荒永州

出身仕宦世家的柳宗元,自幼便展露非凡的才华,聪慧敏悟,对汉赋诗骚烂熟于心。青年时期,他广涉经史子集,知识日益渊博,心怀治国安邦的宏大抱负,踏入仕途。他21岁考中进士,26岁凭借“渊博能文”任职集贤殿正字,参与朝廷图书的编纂校订,后又历任蓝田县尉、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在京城朝堂崭露头角。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33岁那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试图力挽狂澜,惩办贪官酷吏、打击宦官弄权、革除弊政,实现政治清明。但这场革新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遭到宦官强权的强烈抵制与打击,最终以失败告终。柳宗元也因此被贬为永州司马,从繁华的京城,骤然被抛入荒僻的南荒之地,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

永州的岁月,是柳宗元人生的至暗时刻,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蜕变期。在永州的山水之间,他寄情自然,排遣内心的苦闷与愤懑,写下了千古传颂的《永州八记》。而《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也”的呐喊,则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百姓在苛捐杂税下的悲惨生活,展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从未因仕途挫折而消逝。

永州人民为纪念他修建的柳子庙,正大门居中“柳子庙”三字为清同治年间永州知府杨翰所写楷书,周围雕刻五龙双狮,尽显庄重。两侧石刻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取自“荔子碑”(又称“三绝碑”)佳句。每逢春秋,百姓怀着虔诚之心前来祭祀,足见他在永州百姓心中的分量。戏台正中间“山水绿”横匾,源自《渔翁》一诗,称赞永州山水;“八愚千古”横匾,纪念他自称愚公及“永州八愚”的典故,彰显其勇于自嘲、百折不挠的精神。

柳州岁月:德政惠民,泽被后世

因宰相裴度的同情与爱惜,柳宗元被召回京城。但权贵们的排斥与打击并未停止,他又被派往更为偏远荒远的柳州任刺史。但他并未在困境中沉沦,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地方治理之中。

来到柳州,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柳宗元发出“是岂不足为政邪”的感慨。他在柳州的四年,做了许多实实在在造福百姓的大事。废除奴俗,解放奴婢,让穷苦人家的儿女摆脱被高利贷盘剥、沦为奴婢的命运,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鼓励农耕,亲自在柳州城西北“手植黄柑二百株”,以实际行动带动农业发展;修复孔庙,兴办文教,传播中原先进文化,让知识的火种在偏远之地点燃;拨款打井,解决百姓饮水难题,改善民生。

柳州柳侯祠,原名罗池庙,便是为纪念他而建。祠正门“柳侯祠”三字为郭沫若所题,沉稳劲朴、俊逸豪放。门柱上同样有“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的对联,集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文意,表达着柳州人对他绵延千年的思念。祠内的柑香亭,相传是为纪念他种植柑橘而建,虽几经兴废,如今依然在繁茂桂树丛与罗池水面的映衬下,诉说着那段佳话。还有那著名的“三绝碑”,集韩愈文、柳宗元事、苏轼书于一体,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见证着他在柳州的功绩。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以德政照亮了一方百姓的生活,以文章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文化传承:思想与文学的双重丰碑

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官员,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领域,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散文风格独特,笔锋犀利、寓意深刻,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了典范。《永州八记》《捕蛇者说》《江雪》等作品,或描绘自然山水之美,或反映社会现实之痛,或展现内心精神世界,文学价值极高,流传千古,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思想领域,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对宇宙、人生、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与见解,在唐代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他的文化遗产,跨越时空,在多地得以传承与彰显。在西安,虽没有专门为柳宗元修建的大型纪念场馆,但他作为唐代重要历史人物,其事迹与精神融入了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见证着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多元。而在他的祖籍河东永济,柳宗元纪念馆及柳园等文化地标,以丰富的展览、古朴的建筑,展现着他的生平、成就与家风传承。柳园大门联“河东古吾土,一语情钟梓里;先生称晋人,千秋敬仰唐贤”,深情表达着故乡人对他的尊崇与热爱;柳宗元纪念馆联“大唐才俊文心警世昭青史;河东先贤功绩在民映日月”,高度概括了他的文学成就与为民功绩,激励着后人传承其精神。

家风馆联“自古家风系国运;从来正道是沧桑”,让我们看到柳宗元家族清白传家的风尚,看到家风对个人、家族乃至国家的深远影响。柳氏家族多代清廉为官,这种家风熏陶着柳宗元,让他在宦海浮沉中始终坚守正道,为民谋福。如今,这种家风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启示我们重视家风建设,传承清正廉洁、积极向上的家庭美德,为社会和谐、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生有高名,没为众悲。”柳宗元虽已辞世千载,但他的人生故事、德政善举、文学篇章和思想光芒,依然在柳州、永州、西安、运城等地熠熠生辉。这些纪念场馆的对联,或缅怀他的功绩,或赞颂他的文章,或传承他的精神,成为我们了解柳宗元、感悟其文化魅力的一扇扇窗口。他就像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理想、为民服务、传承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放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