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3
□杨振生
如果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符号”的话,那么楹联就是中华文化的“名片”。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所以就有其特有的“名片”。运城作为古中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当然有其独特的“名片”。
运城楹联有四大标识,成为亮丽的“名片”。30年来,其不仅引领着全市国粹楹联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引领“当代楹联河东流派”精品创作的主攻方向,而且成为激励全市各级楹联组织和广大楹联人踔励前行的号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地域生生不息,永放光芒。
国宝楹联——五千年文明的基因符号
世人早就流传:中华文明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东。这并不是一句虚言妄语。全国地面文物排行榜公布,运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竟占102处之多,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一。
加之对“尧舜禹故都”传说和溯源的研究,运城13个县(市、区)犹如13座“博物馆”,琳琅满目,赫然展现了运城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占据的“中枢地位”。
一副市联定终身:
“上下五千年,华夏于斯开步早;
纵横三万里,大河顾我掉头东。”
盐湖楹联——七彩斑斓的国之大宝
运城盐湖,史称河东盐池,不仅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更具价值的是其像一枚“活化石”。“一池盐湖水,半部华夏史”,盐湖最早提供了始祖先民生产生活资料,见证了五千年华夏族的繁衍和发展历程,遗留了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人文资源。
目前,运城正在全力打造国际文旅目的地,打造“盐梦长廊”等一大批标志性景观,前景十分广阔。
在此新的发展前景面前,运城楹联新近挖掘、整理和搜集的《楹联盐湖》,只是从古到今歌颂盐湖的“冰山一角”。
按照市委“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对于运城盐湖来说,“盐梦长廊”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和长远利益的目标,盐湖的资源有待于继续保护开发,其文化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升华。
“因盐而运,因运而城,黄帝蚩尤以战,唐尧虞舜以都,皆缘这百味之头,群龙之祖;
从往知来,从来知去,阜财解愠留歌,煮海蒸霞留美,莫辜负人间此宝,华夏此根。”
关公楹联——义秉千秋的万世人极
要提运城,关公文化当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品牌。其因有三:
一是“关乡”的唯一性,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话题和底气。运城是关公的“故乡”,解州关帝祖庙是全世界最大的关庙,即“唯一性”。
二是“关义”的世界性,“义”是做人的一个标准,它虽然出自中华传统文化,清帝还题有“万世人极”的匾额,但它有着超越国界的精神力量和世界意义。
三是“关联”的时代性,这里的“关联”专指有关颂扬关公的楹联。从数量上讲,它一直在持续增加越来越多,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关公精神正以一种穿越时空的气概和精神内核风行于世,即如近代名人于右任先生题关公联:
“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
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在常平家庙里,运城楹联“玻璃字绝对征联”——“常平关帝不平常”,流传至今。
还有一项有关“关联”的巨大工程:即从常平家庙到解州关帝祖庙之间建设的“中华武圣关公故里万米楹联文化长廊”,一旦建成,将又是一道耀眼的楹联文化风景线。
联圣楹联——中华楹联史上一丰碑
诞生于临猗这块文化沃土的明代联圣乔应甲,其巨著《半九亭集》,洋洋洒洒4300副对联,开启了中国楹联史的专著先河。其意义与价值,对中国楹联发展起着里程碑的作用。
乔应甲的楹联立意高远,忧国忧民,不畏强势,勇于自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人民性,是“当代楹联河东流派”诞生的渊源。其代表作是:
“大德不官,莫谓雕虫矜著作;
匹夫有志,长留正气壮河山。”
此联体现了其高远立意与豪迈气概,彰显了他不以对联为雕虫小技,而是将其作为明志抒怀之载体,以联留正气、壮山河的情怀与担当。
国宝楹联、盐湖楹联、关公楹联、联圣楹联,是运城四张光鲜亮丽、万古不磨的传世名片,更是运城楹联文化的亮丽标识。
国宝楹联存古建风华,字里藏史;盐湖楹联融自然之韵,意境旷远;关公楹联颂忠义精神,文脉绵长;联圣楹联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四者各展特色,集历史、自然与人文之魂,成为运城楹联文化的鲜明标识,更是激励全市楹联人奋发向上的动力与号角。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