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3
□记者 王捷 文图
河东成语典故园“三过家门而不入”雕塑
盛夏时节,高温对流常易形成强降水。当城市被暴雨裹挟,当河水水位攀升,总有一群身影坚守第一线,在风雨中逆行。环卫工、电力抢修工、防汛队员、交警……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彰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身影,也总能让人想起那个千年流传的成语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我们从小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大禹为了百姓不再遭遇肆虐洪水的侵袭,毅然踏上了漫长且艰辛的治水之路,造就了远古治水的壮阔传奇。其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尽心竭力、忠于职守等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家国担当。
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孟子·离娄下》《史记·夏本纪》《尚书·禹贡》等古籍中都有体现,相传4300年前发生在河津龙门及芮城大禹渡、禹门口等地。
尧舜时期,黄河发生水患,水官鲧因为“壅防百川”的堵截策略治水失败,被舜转而让其子禹治水戴罪立功。禹深知治水责任重大,便竭尽全力为民防患。在接过这副重担时,禹刚娶了涂山氏(今中条山西端独头)之女,第四天就毅然告别妻子,全身心投入治水中。治水的13年间,禹担心因公废私,三次经过家门而没有进去看看家人。第一次经过时,恰好听到妻子分娩的痛苦呻吟声及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禹虽心如刀割,但想到治水工程,毅然转身离去;第二次经过时,看到儿子在妻子怀中向他招手,他打了个招呼,虽然万分不舍但还是匆匆离去;第三次经过时,儿子已经10岁,拉着他的手想让他回家,但禹说:“水未治平,无以回家。”然后再次消失在治水征途中。
治水期间,禹亲自测量地形、勘察水势,足迹可谓遍布九州。他还从父亲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疏川导滞”的治水策略,终于治水成功,消除中原水患,也使得盬盐重新产销。“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体现了禹治水时的坚定和无私、专注和决心、坚守和执着,彰显了他克己奉公、忠于国事、舍小家为大家的高贵品德。人们也因为禹的大公无私,将他举荐给舜,并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舜见禹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最终禅位给他。
这则典故,也作“过门不入”“三不入”“三过其门而不入”等,赞美了大禹感天动地的精神品德。大禹以天下为重,带领中华民族走出千难万险、洪水猛兽的时代,将历史拉入“禹传子,家天下”的发展中,奠定了华夏民族早期国家形态的基础。细细品味,会发现这个典故早已超越了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升华为一种集体精神象征,蕴含着中华文明中人们对责任与亲情、集体与个人的辩证思考。
大禹并非不珍视亲情,每一次相见,即使难以割舍,但还是毅然选择了治水,那是在特殊历史情境下做的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抉择。在条件落后的时代,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疑体现了古代先民治水的艰辛,更折射了中华文明最早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的精神意识。大禹这种将天下苍生的利益置于个人亲情之上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家国一体”的原始范本和精神标杆,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这个故事至今仍被传为美谈、为人们所称颂,也正是因为从古至今,每当国家面临危难、民族需要担当之时,我们都可以在无数人身上看到这份精神基因的延续。这一精神的代代传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的现今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它提醒我们,这份根植于内心的家国担当与无私奉献,终将指引我们跨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