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3
□卫文英
当晓寒的诗歌逐渐唱响河东大地,形成自己的风格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他站在这方厚重的热土上,饱蘸岁月笔墨,把平凡的生活写成了心中的远方。
我个人觉得,亲人与故乡、爱情与思念、历史与文化,无疑是晓寒诗歌创作的三大主题。
故乡是我们的胎记,亲人是我们的血缘,晓寒有关故乡与亲人的诗歌,乡愁味浓郁深入骨髓,令人辗转反侧、抬头望月——
“月如饼/啃不出母亲做的味道/酒似水/品不出父亲酿的香浓”(见《走进乡愁》),味觉其实还是那个物质上的味觉,这里所谓味觉的丢失,体现的恰恰是游子离家后内心的失衡与疼痛,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错觉;这不,“遇见乡音/有故乡的口感/一杯老白干/浓烈而香醇”(见《遇见乡音》),丢失的味道之所以又回来了,是因为遇到了故乡人,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和慰藉。走在《乡愁路上》,“一声羊咩/一声牛哞/早已在村口等我”,人未到家,熟悉的景已在眼前,反映出游子归心似箭的急迫心情。“一声蝈蝈/思念,便被召回故乡/奶奶打开聊斋的门放出蝈蝈/爷爷却把我的童年关进瓷罐里/是故乡的一滴晨露/叫醒了父亲的黎明/是西山的一枚落日/押韵母亲暮归的小脚”,异地或梦里的蝈蝈声,唤醒了睡在心中的童年和亲情;“把故乡嫁接在身边/种下的,却是/无法结果的乡愁”“故乡是个名词/我却把它写成动词/明知思念是毒/我却饮鸩止渴/饮下 饮下/一壶又一壶”……品读《乡愁》系列诗歌,乡愁的底色和味道之所以如此浓郁,是因为诗人对家乡怀着深切的爱,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乡愁的家在哪儿/在心头”。
爱情是心灵的融合,思念是距离的焊点,晓寒有关爱情与思念的诗歌,火焰炽烈又细雨霏霏,令人心魂激荡、夜不能寐——
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中写道:“哪个男人不钟情,哪个女子不怀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男女之间的自然向往,它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母题,在文艺创作、哲学思辨和社会观察中展现出多维度的永恒性,更是诗歌创作的动人话题。作为诗人的晓寒,想必也是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因为他的爱情诗的基调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并且这种浓郁以多视角呈现,体现出爱和思念的深度和广度。在《爱的组件》里:“我是枕木,你是铁轨/爱,如榫卯般严丝合楔/一路同行/路过岁月的每一处驿站”;在《砚中书》里:“彼此互为对方笔洗里游动的鱼/相思的腮/过滤着前世的平仄”;在《锦书万重》中:“你我之间千山万重/彼此的思念/熨平路的皱褶”;在《爱的青灯》下:“你的身影/潜在木鱼与心跳间/思念的酥油 永不熄灭”……这些优美的诗句诠释了爱情的默契、坚忍和温暖。当晓寒把思念比作分贝、医方、号角、卡路里、瘦金体书签的时候,爱情便通过这些有声音、有形状、有能量、能疗愈的标识,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它告诉我们:爱情是值得思念的,爱情是美好和有力的,它搀扶着两个人共度漫漫人生。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文化是精神的滋养,晓寒有关历史与文化的诗歌,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令人借古鉴今、活得通透——
河东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运城文物众多,有“国宝第一市”之称。晓寒的组诗《时光集结号》以运城博物馆八件文物为支点,撬动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厚重时空,在器物的呼吸中打捞文明基因。“已老的时光,从未真正老去/只是换了种方式/坐在石头上呼吸”(《时光,坐在石头上呼吸》);“此刻/断肢生出新芽/正顶破博物馆的玻璃/想要拉着整座城池/回到某个未被劈开的黎明”(《骨折的时光》);“历史踉踉跄跄的步履/谁也扶不稳/而你稳稳站着/像大地未说出口的那句方言/把根扎在最初的泥土里”(《方言,扎根最初的泥土里》);“一个普通的陶盆/盛满五千年时光/黑色三角纹在光影里轻晃/隔着时空的先民/递来半块带釉的月光”(《时光的釉色》);“一个杯子/站成岁月深情的符号/不敢倒置/怕流出来的泪/湿了历史”(《时光的注口》);“政令的种子/种进泥土/暖色的炊烟/长成民生的样子”(《留痕的时光》);“岁月沿着釉面攀爬/每缕色彩/都是时光肥厚的墒情”(《时光的墒情》);“历史/在光阴里交易/你在掌心/托着历史的重量”(《时光的注脚》)……通过这些诗句,诗人敏锐地捕捉到文物携带的文明伤痕,赋予静默的文物以蓬勃生命感,以“此刻”与“往昔”的反复对位,道出了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历史不是线性流失的过去,而是以不同形态持续存在的当下,从而呈现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当读者跟随诗行在博物馆中漫游时,实际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朝圣,那些被玻璃柜隔绝的古老器物,终于在诗歌的语言中与我们肌肤相亲,带给人们深切的思考和人生的启迪。
说到晓寒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有这么几点:一是诗眼突出,统摄全篇,通过关键性词句揭示全诗主旨;二是诗句凝练,惜墨如金,能够言简意赅表达感情和意义;三是诗情饱满,想象丰富,有效打通万物互联的思维空间;四是诗意浓郁,富有张力,宛如大地上春华秋实的树与禾;五是诗思奇妙,蕴含哲理,具有春风化雨润无声的启智性。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祝愿晓寒老师进一步宏阔视野,拓宽题材,不断创新,诗意精进,写出更多更好的佳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