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4
永济市开张镇的东开张村,位于涑水河畔、黄河沿岸,这个昔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村庄,如今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通过产业先行、治理提效、文化赋能,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振兴范本。
“产销”升级谱写农业新篇
十年前,面对耕地盐碱化、传统农作物效益低的现实瓶颈,东开张村村“两委”干部敢于突破,大胆试水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村党支部书记余艳平率先垂范,带头试种冬枣,在村里掀起了“盐碱地里种甜枣”的绿色变革。
“全村现有冬枣种植面积达4500亩,形成产业了,就要做到种得好、卖得更好!”说起产销升级的具体做法,余艳平给出了东开张的答案,即:依托“枣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品牌电商”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全流程体系;打造“涑水红”品牌冬枣,借助线上直播、电商平台拓展销售。
如今,在品牌和质量的双重加持下,东开张村的冬枣产业年净利超千万元。这一数字的含义,也代表着该村村“两委”为枣农带来的“人均增收超两万元”的积极效能。
非遗粗布“织”就文旅市场
另一头,东开张村还有个“文化金名片”——非遗老粗布。
走进按4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惠畅老粗布园区,织布机的“咔嗒”声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成曲。这里不仅是非遗生产车间,更是集研学、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数据显示,这座非遗园区去年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超1.2万人次,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
“老粗布从炕头走向国际,靠的是‘保护+创新’。”余艳平告诉记者,20年前村里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建成优质棉种植基地后,她就有了组建专业设计团队,创办布艺公司的想法。
此后,永济市惠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近年来,该公司将传统粗布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出粗布四件套、文创饰品等100余种产品,出口俄罗斯、新加坡等20国。
此外,该村还探索“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惠畅园区,游客可观摩织布工艺、体验纺线染布,还能带走自己制作的粗布手帕。如今,“种植-加工-旅游-研学”全产业链已形成,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双向赋能。
“沉睡资源”催生崭新动能
在乡村资源盘活方面,东开张村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寻找机会。
通过全面摸排,全村收回低效利用土地300亩,整合废弃厂房5处,采取“项目撬动+村民众筹+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打造以设施农业为主体的新型集体经济平台。
近年来,村里新建智慧农业大棚等基础设施,新增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500亩,建设地坑暖棚23座、棉被暖棚51座,种植有机甜瓜、西红柿等鲜食果蔬,该村形成了“四季有果、全年丰产”的产业格局,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
村“两委”班子成员胡高继说:“激活闲置资源,不仅让集体经济强了,也带动更多村民就近就业,大家的生活都有了保障。”
红色力量激活“治理末梢”
乡村要发展,治理是根基。近年来,东开张村将党组织建强建优作为一切工作的“起跑线”,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该村党支部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锤炼党员先锋意识,增强群众认同感。
同时,构建“1+4+10+N”网格化治理体系: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选优配强4名党员担任网格员、10名村民代表任微网格员,建立党群互助小组,联系服务50户群众,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良好治理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东开张村有着自己的先行实践——
整合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孝善理事会等组织,推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
村民事务共商共议,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基层治理效能不断增强;组织成立蒲剧百花苑、妇女秧歌队等群众性文化队伍。
今年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该村党员及群众第35次在这一特殊的时刻齐聚一堂,以丰富多彩的节目表达对党的深情祝福。35载更迭,东开张村以一场场红色活动为纽带,将孝善文化与邻里温情镌刻进乡野肌理。
作为一名坚守岗位37年的“老书记”,余艳平告诉记者,当看到老党员与新发展党员接力传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深深地体会到乡风文明在红土地上的茁壮成长。这方舞台,早已超越文艺本身,成为凝聚民心、涵养文明的灯塔。
东开张村的振兴之路,是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治理提升的“有机统一”,也是村“两委”坚持以人为本,务实作为,团结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踏实路径”。
如今,东开张村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成为涑水河畔亮眼的“振兴样板”。
□记者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