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文化惠民,让夏夜更有味道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4

电子报刊

运城的夏夜,褪去白天的炎热,迎来了一场场文化惠民盛宴。从公园、社区里的露天电影,到盬街的方言相声,再到传统戏剧惠民演出,运城的夏夜正被光影、笑声与旋律填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夜生活,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更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丰富了运城夏夜的文化底色。

星空下的光影盛宴

8月1日晚,在盐湖区恒大绿洲小区,清脆的开场音效划破夜空,电影《志愿军》在幕布上启映。为庆祝八一建军节,传承红色精神,恒大绿洲物业服务中心开展了红色观影主题活动。

现场不少居民手持小板凳,早早等待这场文化之约。“小时候在村里,大家就是这样聚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现在在家门口也能重温这种感觉,太亲切了。”该小区居民王先生感慨。

自7月中旬起,我市中心城区禹都公园、天逸公园、航天公园等,每晚7:30也准时为市民免费放映经典影片。这一活动由运城市委宣传部主办,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丰富市民的夏夜文化生活。此次活动将持续至10月15日,每晚放映不同的影片,让市民在星空下重温光影魅力。

与影院的封闭空间不同,公园、社区里的露天电影自带互动感——观众们摇着扇子,在晚风中观影,时而因紧张情节屏息,时而因幽默桥段开怀大笑。露天电影不仅是一种怀旧体验,更是一种文化普惠,它让不同年龄层的市民都能找到共鸣:老一辈在《井冈星火》中重温红色记忆,年轻人在《危机航线》中感受现代电影的视听震撼。这种零门槛的文化惠民形式,让艺术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

相声里的市井欢乐

在盬街的戏楼下,传来另一种欢声笑语。身着长衫的相声演员一捧一逗,用运城方言抖出“包袱”,引得观众笑声不断。

“晚饭后来这里坐坐,听听相声,笑一笑,疲惫就散了。”市民张大爷道出了“鸣嘴相声”的魅力。自今年夏季以来,“鸣嘴相声”已经实现了常态化演出。这种扎根于本土文化的表演形式,成为盬街夏夜的文化名片,几乎场场爆满。演员们用方言传递欢乐,观众以笑声回应热情,传统曲艺与市井生活在此紧密交融。

“鸣嘴相声”的成功,得益于其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演员们不仅重现经典段子,还结合运城本土风情创作新作品,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熟悉的城市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表演形式,让传统曲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娱乐。

传统戏曲的现代活力

除了露天电影和相声,运城的夏夜还有戏剧的悠扬唱腔。7月25日晚,蒲剧传统剧目《王宝钏》在蒲景苑上演。演员们的细腻唱腔,引得观众连连喝彩。

蒲景苑·周末百姓剧场由运城市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旨在服务基层群众、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用戏剧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业院团的演出,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多益善。”观众李奶奶的话,道出了蒲剧惠民演出的受欢迎程度。

与此同时,“送戏下乡”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近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财政厅主办的“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惠民工程”走进稷山县翟店镇,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文化惠民活动,不仅提供了消夏娱乐,还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传统文化。露天电影唤醒了老一辈的集体记忆,方言相声让年轻人重新认识本土文化,周末百姓剧场和“送戏下乡”则让传统戏曲走进现代生活。这些活动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化生态,让艺术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

文化惠民,是一座城市对市民的温情承诺。当艺术真正走进生活,当文化成为日常的一部分,城市的夜晚便不再只是霓虹闪烁,而是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与情感的共鸣。在运城的夏夜里,我们看到的,正是文化以最鲜活的方式,点亮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记者 张蕊彤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