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1
本文聚焦运城产业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发展变革,通过临猗鲜枣产业数智化转型、山西东睦磁电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展现科技赋能传统与新兴产业;阐述蓝科途、亚宝药业等企业凭借创新驱动,在新能源、医药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分析中磁科技、正帆科技等企业以创新模式与绿色理念,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彰显运城以数字化智能化重铸产业筋骨的成效。
科技赋能
传统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升级
在运城,新质生产力正以磅礴之势重塑产业格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科技的赋能下,实现了双轮驱动式的升级发展。
临猗鲜枣产业便是传统产业借助数智技术焕发生机的典型代表。临猗鲜枣产业历史源远流长,基础坚实,历经多次变革后,如今正朝着数智化方向大步迈进。坐落在庙上乡的现代设施鲜枣数智产业园,宛如产业升级的先锋堡垒。该园围绕鲜枣全产业链,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了鲜枣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深度融合与智能高效管理。
以园内的高标准智慧大棚为例,这里配备了物联网设备、自动卷帘机、诱捕灯、补光灯、智能温控系统等一应俱全的先进设施。智慧大棚采用“一大平台”和“五大系统”的先进模式,“一大平台”即智慧物联网终端操控平台,它通过各系统终端设备广泛收集汇总信息,再经计算机精密运算对智能化设备输出精准指令,完成信息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从产业分布、园区概况、全维监测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现冬枣产业信息和物联网实时数据。“五大系统”涵盖智能温控系统、土壤监控系统、虫情监控系统、采光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协同运作,可实现对大棚内环境的高效监控和智能调控,为冬枣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数智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据当地枣业“土专家”隋建国介绍,智慧大棚实现了亩均综合节水30%以上,省肥30%~50%,人工成本降低30%左右,亩均增产5%~15%,成果商品率从85%提升至90%以上,亩均综合效益提升15%以上。目前,该园已建成18座这样的智慧大棚,并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创新利益联结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重构了鲜枣生态链和价值链。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在运城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山西东睦磁电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东睦磁电位于临猗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作为上市公司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母公司是国内粉末冶金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也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东睦磁电自2022年投产运营以来,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产品覆盖从软磁铁粉芯到高性能铁镍磁粉芯等全系列金属磁粉芯,能够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客户提供一站式磁粉芯解决方案,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走进其生产车间,压制区几十台压机有序运转,在有节奏的“哐当”声中,一个个磁环被快速压制完成并顺着传送带到达旋转的圆盘上。1台压机1小时可以生产上百个磁环,几乎无须人工干预,1名工人就能同时操控5台压机。该公司技术部负责人高晋昌介绍,生产这些产品的主要原料是铁粉,还添加了硅、铝、镍、钼等金属,经特殊工艺制作处理后,成为一种软磁材料,也叫磁敏感材料。这种软磁材料因在电路中具有良好的滤波和降噪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开关电源、储能、光伏逆变器、充电桩等领域。目前,东睦磁电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创造产值超过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还与周边企业形成了初步的冶金粉末产业集群,为运城“合汽生材”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创新驱动
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运城的产业发展中,众多企业以创新为驱动,突破技术瓶颈,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山西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宛如一颗璀璨新星,凭借“超薄、超强”的锂电池隔膜技术,成为华北地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标杆。走进蓝科途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一片繁忙景象。这里生产的锂电池隔膜,厚度微小却意义重大。以5微米超薄隔膜为例,其厚度仅有普通打印纸的1/20,却承担着保障电池安全与性能的关键任务。隔膜表面分布着纳米级微孔,如同精密构筑的蜂巢,巧妙地平衡了锂离子高效通过与防止电池短路的需求。
蓝科途的成功源于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其母公司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装备制造领域优势显著,为蓝科途提供了坚实的设备支撑,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链条精准控制。同时,蓝科途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共建实验室,汇聚各方智慧,不断推动隔膜材料朝着更低成本、更高性能的方向迭代升级。
面对曾经高性能锂电池隔膜依赖国外引进、生产存在诸多难点的困境,蓝科途勇于突破,成功攻克“卡脖子”技术。针对广泛使用的PE隔膜在高温下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创新性地开发出湿法PP隔膜。这款隔膜具有超薄、高耐温的特点,去年已申请国际专利,目前样品正接受客户测试,不久后有望实现量产。此外,该公司正在研发的防水透气膜,可广泛应用于冲锋衣、医用防护服、儿童纸尿裤等产品,市场开发前景广阔;陶瓷涂覆膜等复合型产品也为个性化定制提供了可能。
在医药领域,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创新发展的积极践行者。它以“丁桂儿脐贴”为依托,精心搭建起儿科用药、内分泌用药、心脑血管用药、贴敷剂和大健康产品等多品牌矩阵,成为山西医药行业的佼佼者。走进亚宝药业集团丁桂儿脐贴生产车间,4条定制化全自动生产线使传统中药软膏贴生产整合提速。投料、搅拌、出膏、拧药、包装、检测,全线有86个站点、2000多个传感器,精准控制每一贴产品质量。过去80人3天完成的生产任务,如今15人1天就能达成。每分钟下线600贴,一年销售1亿贴,年最大产能3亿贴,这是丁桂儿脐贴的傲人成绩。
亚宝药业成长于黄河岸边的小县城,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仍初心未改。其前身山西芮城制药厂曾资不抵债,1992年与山西省中医研究院合作推出“宝宝一贴灵”,后升级为“丁桂儿脐贴”。如今,亚宝药业连续10余年获“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称号,坚持“儿科第一”战略,靠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集团副总裁梁军介绍,企业定位儿童药领域,兼顾效益与社会责任。在儿童用药创新研发上,虽投入大回报低,但企业从长计议,除“龙头”产品丁桂儿脐贴外,还新上市薏芽健脾凝胶、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等重点产品。同时,亚宝药业在研发领域持续发力,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顶尖制药公司和科研机构携手联合研发,通过共同开发和联合技术攻关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新药研发水平。在国际化征程中,亚宝药业建成符合美国FDA标准和欧盟标准的生产线,产品远销14个国家。
绿色为纲
推动产业协同高效发展
在运城的产业发展进程中,模式创新与绿色理念成为推动产业协同高效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单厂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企业,凭借创新的合作模式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中磁科技与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机制,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企业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突破重稀土减量化技术,使磁体性能提升的同时,稀土用量降低。这种模式已推动多项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产品广泛应用于爱玛三轮车的轮毂电机中,显著提升其续航能力并减少发热。
中磁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对技术迭代的执着。企业年报显示,其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累计斩获多项发明专利,核心技术涉及高矫顽力钕铁硼材料、低重稀土配方等方向。在与山西师范大学共建的“先进磁性材料与器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内,博士生团队通过超高温永磁测量系统,模拟极端环境下的磁体性能,为西门子、飞利浦等高端客户定制解决方案。企业员工稳定性高,工龄10年以上的占比近半,20年以上的达两成,这种稳定性为企业储备未来技术提供了人才保障。中磁科技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并加大机器人用磁钢研发力度,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大背景下,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正帆科技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脱颖而出,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耀眼样本。正帆科技将煤焦油、煤气等焦化产业副产物“变废为宝”,转化为高附加值碳基新材料,开辟出绿色发展新路径。
踏入正帆科技车间,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尽显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之态。控制中心内,巨大电子屏上数据实时跃动,DCS集散控制系统如同“智慧大脑”,精准把控整个生产流程。煤焦油被送入反应炉,在1400℃高温下裂解成纳米级炭黑颗粒;生产尾气经7.5MW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工业余热产生的蒸汽反哺生产,形成“原料-能源-产品”的完美闭环。该公司生产总工葛首越介绍,系统精准控制反应温度与时间,产品一致性达99.8%,能耗降低了35%。机械臂自动包装、码垛,超3000个工艺参数实时调控,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稳定性。
正帆科技依托河津市焦化产业集群,以周边焦化厂副产物为原料,构建“原料就近获取-余热发电-蒸汽反哺”模式。通过尾气发电和蒸汽循环,能源利用率提升40%,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2025年5月,正帆科技碳基新材料循环产业项目一期年产8万吨高纯碳基新材料生产线联动试车,这是“双碳”战略的重要进展。目前,二期年产5万吨项目加速筹备,全面建成后年产量将达13万吨、产值10亿元,可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传统煤化工产业转型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运城在产业发展中,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传统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升级,以创新驱动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凭借模式创新与绿色理念推动产业协同高效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运城的产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记者 杨洋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