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31
走进半坡调蓄库1号库区,蓝天白云下,一池碧波与周边绿意盎然的广袤农田交相辉映,这座容量达136万立方米的“大水塔”,连同85万立方米的2号库,共同构成总库容221万立方米的调蓄核心,为运城中心城区储备了至少10天的生活用水。
盐湖区半坡调蓄库项目位于盐湖区陶村镇半坡村、石碑庄村、寺家卓村、陶村境内,占地约825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两座调蓄库、一座提升泵站和一座管理用房,以及环库路等基础设施。
目前,半坡调蓄库已完成满负荷蓄水测试,已初步具备运营条件。随着配套输水管线项目的加紧铺设,这一泓甘甜的清泉即将流进城市千家万户。
半坡调蓄库航拍图 记者 闫鑫 摄
破解城市“水难题”
一直以来,运城是一个典型的缺水型城市,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5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资源性缺水问题尤为凸显,严重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我市中心城区水源地严重依赖客水,需从周边县(市)长距离引水。
“目前中心城区每日用水量约5.3万立方米至5.4万立方米,其中永济蒲州水源地承担了供水‘主力军’的角色,每日供水量约4.5万立方米,白沙河水库和安邑水库两个水源地每日需要补充1万余立方米,才可满足中心城区当前用水需求。”运城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水源管理部经理董晋红介绍。
目前,承担中心城区南同蒲铁路以南区域供水的运城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有永济蒲州和夏县白沙河水库两个水源地及安邑水库。运城银龙水务有限公司主要承担南同蒲铁路以北城区及盐湖区16个乡镇的供水,日供水能力达3.5万立方米,高峰期可达4.3万立方米,水源地则主要依赖尊村引黄水和樊村水库调蓄库。
半坡调蓄库办公楼
“遇到降水少的季节和年份,水源缺水就成了大问题,难以有效保障中心城区的水源供应,遇到降水多的季节和年份,又害怕城市管网里的雨水涌入水库,造成水源地水质破坏。”运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彻底解决中心城区居民用水困扰和城市内涝等问题,市委、市政府结合全省大水网建设规划,制定了《运城市中心城区城市水利规划(2017~2030)》,描绘出一幅“三纵四横、三河连通”的治水蓝图。其中,盐湖区半坡调蓄库项目作为省级重点工程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311”重大工程项目,开始全面推进实施。
重塑水网新格局
为了将这一民生项目打造成百年工程,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全市未来发展全盘考虑,仅规划和设计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其间多方征求意见、完善方案。为了克服地质条件,邀请了国内地质专家进行选址研究论证,并展开多项专业的地质试验,为项目的安全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时监测
调蓄库采用“一主一备”双水源设计,主水源引自垣曲小浪底水库,通过地下钢管密闭输送,全程避免二次污染;备用水源对接尊村引黄八干渠,确保极端天气下供水不断档。这种“双保险”设计,让运城告别了过去单一水源依赖的被动局面。
“之所以选址在这里,就是利用了它与城区50多米落差形成的‘天然水塔’作用和小浪底引黄工程进入盐湖区的端口优势,实现自流供水。”运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说。
全自动化控制室
该项目不仅解决了用水紧张问题,同时恢复了原有河湖的城市防洪功能。随着半坡调蓄库及输水管线的陆续投用,安邑水库与樊村水库即将退出水源调蓄舞台,转而承担景观蓄水和防洪排涝功能,成为城市的“防汛中转站”,大大缓解城市内涝的情况。
这一功能转换,将重塑城市水网体系和居民用水格局,不仅成为运城生态水系升级的关键一步,同时为全市“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注入了水利支撑。
织密供水安全网
7月24日,在我市中心城区机场大道旁,数十台机器正在加班加点工作,城区水源输水管线项目稳步推进。“该项目东起半坡调蓄库,西至首创水厂和银龙水厂,全长约12.34千米,目前,主管线已铺设完成70%,预计8月底将对北城水厂达到供水条件,10月底完成首创安邑水厂管网对接。”运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梁斌说。
提升泵站
输水管线采用DN600~800毫米规格,双管平行布设,设计最大供水量10万立方米/天。其中首创水务供水量6万立方米/天,银龙水务供水量2万立方米/天,预留流量2万立方米/天,确保居民用水需求。
作为半坡调蓄库的配套工程,这条管材为TPEP防腐钢管的输水管道,投资1.31亿元,将途经G342日凤线、机场大道、南同蒲铁路、禹都市场,最终抵达银龙北城水厂和首创安邑水厂,建成后将打破运城“各自取水、分片蓄水”的旧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中心城区长期存在的用水紧张问题。
城区水源输水管线项目示意图
在库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安全问题始终被放在首位。“为了做好防渗工作,我们进行了原土翻夯,就是把原来的土挖出来,再填入夯实,形成两米厚的夯土层。然后覆盖50厘米厚的水泥土,经过‘两布一膜’的防水处理,最后再铺垫50厘米厚的素土对土工膜进行保护。”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这些工序,可以有效防止调蓄库出现渗漏的问题。
为进一步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半坡调蓄库将采取封闭式管理。据调蓄库相关负责人朱锦顺介绍:“水进入调蓄库后,24小时有人巡逻保护,避免私排污水、钓鱼等问题的发生,同时,我们安装了36个监控摄像头,包括6个智能球型摄像机,设置了26个水位检测点,可以检测水面状况、渗水情况和水位变化,实现对调蓄库全方位动态实时监测,确保水质安全。”
人水和谐新画卷
来到半坡调蓄库1号库区,这座容量达136万立方米的“大水塔”映入眼帘,碧绿的池水与湛蓝的天空相接,让人感觉身处景区之中。连同一旁85万立方米的2号库,两座水库共同构成总库容221万立方米的调蓄核心。
日常巡逻
行走在库区,技术赋能是人们首先感知到的一大亮点。GNSS位移监测箱、浸润监测箱等监测设备均匀分布在蓄水池周边,用于监测土壤湿度和坝体位移、变形情况。
在库区提升泵站的控制室内,3台水泵(两用一备)正通过自动化系统精准调控水流。“每台水泵功率125千瓦,总装机容量374千瓦,设计流量2立方米/秒。”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封闭式管理模式,从水源引入到存储再到输送,构建起全流程污染防控体系。
“生态焕新”是另一大亮点。半坡调蓄库建成后,库区周边湿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野生动物多了起来,鸭子、天鹅等成为‘常客’,实现动物与生态的双向奔赴。”库区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投用后,辐射带动效应还在继续……安邑水库、樊村水库迎来职能转化,城市内涝情况进一步缓解;官道河发挥“串珠成线”作用,生态走廊展露新颜;居民用水难题进一步化解,山水城融合共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来,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我市做好“水文章”,以“生态思维”和“长远眼光”规划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全面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统筹,让水系建设与城市空间共融,呈现出“人水和谐”的城市发展新画卷。半坡调蓄库及城区水源输水管线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加速了我市山水城融合发展步伐,为构建山为屏、水为脉、城为核的生态蓝图奠定基础。
(记者 杜磊 陈怡霏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