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31
炎炎夏日,一出门便如同走进了“蒸笼”。而一辆辆穿梭在城市街道上的公交车,则化身为移动的“清凉港湾”,在为市民带来更多清凉与舒适的同时,也彰显着城市的文明温度。
7月29日上午6时30分,记者来到中心城区红旗东街云鼎·云湖湾小区门口的公交站,准备乘坐第一班20路公交车。只见站台上站着几名市民,大家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等待公交车进站。
“我经常早上坐公交车去航天公园和老朋友下棋。最近学会了在手机上查看实时公交位置,每次公交车快过来了再出门,可以减少等待时间。”市民杨先生说。“是啊,出了门就是公交站很方便。公交车上不仅凉快,环境也好。”一旁的周先生附和。
几分钟过后,一辆27路公交车缓缓驶至站台前,市民开始有序上车。紧接着,19路和20路公交车依次进站,将正在等待的市民“揽入”怀中,载着他们驶向各自的目的地。
伴随着“敬老卡”“刷码成功”的提示音,记者跟在市民后面,踏上了20路公交车。一上车便感觉一股凉意袭来,车内干净整洁的环境更是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各类文明宣传标语及公益广告在车顶两侧整齐排列,时刻提醒市民注意一言一行。
市民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偶尔有一两声低沉的交谈声,也不会突然打破这份惬意与宁静。沿途站点不断有乘客上下车,却始终井然有序。看到有老人上车,前排的年轻人立刻起身让座:“大爷,您坐这儿,靠门近,下车方便。”老人连声道谢,年轻人笑着摆摆手:“应该的。”没有喧哗、推挤,简单的互动里藏着文明的密码。
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如今对于市民来说,下车前按动下车铃已成为一种习惯。每次有市民准备下车,车内响起的不是“师傅,麻烦停一下”,而是几声清脆的“叮叮——”提示音,驾驶员听到后便会在下一站缓缓停稳,等待市民走上站台,再徐徐起步驶向下一个站点。
车行至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一名女士拎着大包小包和记者一同下了车。“我今天准备回临猗,现在坐公交车回家很方便,在这边倒一下车,就可以坐104路直达临猗县城了。”她说。
除了方便市民日常出行外,近年来,随着我市将公交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持续优化公交线路,配套完善智能设备,落实各项优待政策,广大市民感受到公交服务体系更舒适、更便捷、更智慧、更温馨。无论是设置老、弱、病、残、孕专座,还是发放老年卡、增加敬老爱老专线,抑或是前不久推行的全国退役军人及“三属”凭优待证免费乘车政策,都让市民的幸福感更加具象化。
城市给市民以温暖和关怀,市民则回馈以文明和礼让。不少公交车司机表示:“现在市民的素质越来越高了,抢座、大声喧哗的场景已十分少见,上车有序排队、下车主动按铃已成为习惯。大家还会自觉保持车内干净整洁,共同维护良好的出行环境。”
返程时已近中午,烈日炙烤大地,再次踏上20路公交车,顿觉清凉舒爽。随着公交车稳稳前行,那份清凉像一汪浅浅的泉,驱散了暑气,也悄悄抚平了大家心头的疲惫,让市民在归家路上多了几分惬意与安稳……
(记者 祁克宁 樊慧敏 文图)
城事心声
这次公交车体验,让记者对“舒适”与“文明”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市民熟练查询实时公交的细节、对车内环境的称赞,以及年轻人起身让座的瞬间,都是城市出行环境更加舒适、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
夏日公交车里的清凉,不仅源于空调的凉风,更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体谅。每一个文明举动、每一次温暖瞬间,都足以让人在出行过程中如沐春风。
一辆辆公交车,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底气。当公交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市民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公交车不再只是城市中流动的风景线,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窗口。相信在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双向奔赴下,公交车将化身“文明使者”,载着市民驶向更加温暖幸福的港湾。
记者 樊慧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