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31
在永济韩阳镇长旺村,有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伯夷叔齐墓”,静静诉说着商末周初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双双饿死的故事。这个古老的文化遗迹,不仅承载着一段悲壮的历史记忆,更凝结着一段国人对气节与操守的深刻思考。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成语典故“不食周粟”。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了这段历史故事。3200年前,商朝的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主的两个儿子。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终前立了份遗嘱传位于叔齐。然而,国君死后,叔齐不愿违背“立长子为王”的礼制规矩,坚持让大哥伯夷继位。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离家出走,叔齐得知后,也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找哥哥。二人互相谦让,都不继位,国人只好拥立次子继位。最终二人得以团聚,听说西伯侯姬昌品行高尚、敬老爱老,便同去投奔。
文王去世,继位后的武王扩充兵力,还没来得及埋葬父亲,就用车载着文王的遗像,准备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就下山拦在马前谏劝道:“父亲死后不埋葬,反而兴兵讨伐,能算孝道吗?用臣子的身份去杀害君王,能算仁义吗?”武王的随从听后非常生气,要杀他们,幸亏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说:“这两个人很有义气!”于是,让士兵把他俩放了,并让将士们不要为难他们。
周武王灭商之后,统一天下为周,伯夷、叔齐认为是一件可耻的事,便决定不吃周朝的一粒粮食,并隐居中条山西端的首阳山,采摘薇菜充饥。就在很饥饿且快要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采薇歌》,吟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终,这两位坚守气节的贤者饿死于首阳山,用生命诠释了对信念的忠诚。人们为纪念他们高尚的气节,为其封墓立祠,世代祭祀。
伯夷、叔齐二人兄友弟恭,是道德典范。二人坚持本心和原则,采薇而食,耻食周粟,清白守节和忠贞不贰的精神,流芳千古。
随着后世不断解读和重塑,“不食周粟”的精神内核也在不断拓展,成为“忠君”“守节”的典范。尽管伯夷、叔齐二人“不知变通”的决绝似乎有着时代局限性,但二人对个人信念绝对忠诚的人格力量和风骨,却值得人们永远敬畏。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典故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有些价值,值得用一生去守护。面对利益诱惑、面对违背自己内心所坚守的原则,究竟该怎么去选择,伯夷、叔齐无疑为我们作了生动的诠释。这些对信念的坚守,能让我们锚定自己的精神坐标,成为构筑民族精神根脉中最不可撼动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阳山上的薇菜至今仍随风摇曳。如今,站在伯夷叔齐墓前,《采薇歌》仿佛在耳畔悠悠响起,让我们感慨万千。伯夷、叔齐用生命在历史的石碑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至今仍叩问着人们的心弦。他们爱国守志、清正廉明、仁义礼让等高尚品行,也埋在了这片文化土地的最深处,散发着穿透时空的精神光泽,浸润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记者 王捷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