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9
雷先典
退休后从2010年开始,每年到了清明节我就会回盐湖区龙居镇东张耿村老宅住一段。那些曾经跟随自己多半辈子的图书,也就装在纸箱里带回老家,放在一间当作库房的小屋子里。
2019年年初一天,我在微信上看到,时任村妇女主任宋洁在“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举办“妇女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半边天作用”的讲座,心里想:西张耿村的农业夜校早在1981年就停办了,怎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又开办了?
不久后的一天,我找到了年轻的妇女主任宋洁。她留着一头短发,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从运城农职院毕业后嫁到我们村的。这个新型的农民,在种好家里的责任田外,还办起来“宋洁农资”经销门店,并且利用这个平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劳动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经常性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后期跟踪服务,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我说明来意,她兴致很高地对我说道:“2016年在盐湖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西张耿村恢复并重建了农业技术夜校和纪念馆,我经常去那里参加各种活动,给那些出外打工的妇女们举办过几次讲座。”当她得知我意欲前往夜校参观,当即拨打了夜校负责人的电话,开上自己的车送我去。
在路上,她好奇地问我:您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这么关心夜校的事。我深情地告诉她:我之所以对夜校如此关心,是因为那时候西张耿村与我们东张耿村,还有麻村三个村子联合,于1953年成立起西张耿农业生产合作社。虽然夜校名曰“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实际上也包括咱们村和麻村呢!
稍微停顿了一下,我接着说道:“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翻身成为主人的广大农民兄弟们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文化知识水平十分落后,文盲比例高达95%。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了扫盲运动。随着广大农民群众和青年对学习文化、农业技术积极性不断高涨,三个村共同建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便于1954年成立了‘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青年社员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就到夜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在当年毛泽东同志亲自写有按语的《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那篇文章中,第三章《从课堂到田间》,具体记述的就是我们东张耿村的青年团员张桃,在夜校听了技术股长王运升讲授的棉花根外喷施磷肥的先进技术后,要在本村队里推广。而分管咱们村的社长耿忠元起初对这种新的施肥技术持有怀疑态度,文章里详细介绍了他是如何从不相信、不支持,到相信并大力支持推广这一技术的思想转变过程。”
看到宋洁听得津津有味,我又告诉她:“书中写的青年团员张桃,是我在村里上学时的一年级同学,社长是我称呼其为舅舅的远房长辈,他具体分管着咱们村的生产工作。文章里用了大量的篇幅,具体写的就是咱们村里边的人与事。当年我曾多次看过这篇文章,至今七十多年了,仍然还像是昨天发生的事儿一样清晰。所以说,夜校和咱们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哩。”
说话间,车行驶到了新建的“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门前广场。只看到夜校横额匾牌上,闪耀着的十个鎏金大字,是集伟人书法而成的。夜校的LED大屏上滚动播放的纪录片,循环讲述着“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的前世今生,让我立时穿越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火热的年代。
站在夜校前,看到由盐湖区委、区政府重建的夜校美轮美奂、宏伟壮观,前有树木葱茏的宽阔活动广场。走进展厅里,有宣传夜校的展板、图片、塑像、实物,还有宽敞明亮、放置着油漆铮亮桌凳的现代化教室。
在我参观的各个展室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迎面墙上那幅毛主席和他为夜校写的按语内容的同框巨幅彩图。里面有当年社长杨士俊、女副社长姚凤兰、技术股长王运升等,正在为学员传授农业新技术的黑白照……
睹物思情,边看边忆,瞬间回忆起许多往事来。1955年,毛主席对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作出了“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的批示后,《人民日报》及各种报纸纷纷刊登夜校的事迹与经验。一时间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名扬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成为当时我国农民学习的一面耀眼旗帜。
那时正年轻的我,出于好奇,心里总想看一看这夜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于是1959年春节期间,我在一位长者的引领下,拾级登上了设在西张耿村北门洞二楼上人称“玉皇楼”的一间破旧房子。从窗户往里看,只看到有几张老式桌子和几条旧式的双人条凳,摆设很是简陋、凌乱。这让我十分诧异:原来闻名全国的农业技术夜校竟是这么个简陋的样子。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我再次去该村时,发现那座门洞已经坍塌房毁,没有了一点旧时的痕迹。听村里人说,夜校已经转到了当时村东的大队部。到了80年代初,又闻听夜校已经停办。
自幼西张耿村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抹不掉的印象。我的义父母家就在西张耿村,他们家和当时的社长杨士俊是隔壁邻居,常来常往,关系不错,所以我和他们一家人也很熟悉。而妇女主任兼女副社长的姚凤兰,更是我义父兄长的儿媳,长我几岁,称其为嫂子,形同一家人。那位老实敦厚、善于学习的技术股长王运升,他的儿子多年后与我还有过交往……所以每每从文章中阅读他们的事迹时,就觉得甚为亲切,对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愈加钦佩。如今故人已随流水去,站在他们神采奕奕的塑像前,我只能是痴痴凝望,坚守着对昔日的回忆。
当在展室发现一个玻璃罩内摆放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心中立时升起一股暖流:这套藏书确实是展览馆里的镇馆之宝啊,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极为独特的珍藏意义。但当我发现里面摆放的并非真正的图书,仅是封面上印有“芮城文化馆图书”印章的书影照片时,觉得这实在是夜校展览馆最大的一个遗憾。想到自己家里珍藏有此书时,心里便决定回家找出来馈赠给夜校。于是我回到家后,立即翻箱倒柜,从小库房纸箱里找出来这套书,却发现其中的上册右下角被老鼠啃咬,留下了一堆纸屑、碎片,实在是心疼惋惜,悔之莫及。捐书给夜校的想法也就此搁置。
这套被我视为珍宝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图书,说来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了,也可以说是我自己保存的一件陈年古董。那是我1956年在解虞一中求学期间,因被学校评为阅读模范个人,解虞县新华书店所赠送的奖励(封皮有印章)。我曾仔细拜读过书中毛主席所写的序言和绝大多数的按语及文章。尤其是关于我们西张耿村农业社的《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主席在按语中这样写道:“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当办起来,青年团的各级组织应管这件事……”在伟人的号召下,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业技术夜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形成了高潮。而我们西张耿村的“农业技术夜校”,也随之水涨船高,于1958年6月15日扩办为业余的农业综合大学——“红旗大学”。由当时的解虞县委书记王学厚担任校长兼政治课教授,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刘生溪和团委书记张可忍担任副校长,技术股长王运升和全国著名植棉模范曲耀离等一批土专家担任教授、助教。社会上当时流传着:“乡办大学稀奇事,开天辟地头一次。谁说农民没文化,老粗赛过洋博士。”校址设在麻村,与我同巷的一位发小好友扆宏武,就是从这所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转眼间到了2025年6月23日,《古运新城》文化平台的冯建国和李耀进二位先生受邀来寒舍做客。凑巧的是,他们《古运新城》联谊会的10位成员前一日才参观了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当听到我藏有该书并曾计划捐赠给夜校时兴趣盎然,希望我拿来让他们先睹为快。我当即从楼上取下来珍藏了70年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套三本,大家都表现出十分的惊奇和欣喜。书虽然有被老鼠啃咬的痕迹,他们却觉得也许这正是这套书的珍贵之处,更能体现出它的沧桑和厚重。他们希望我能够把与夜校的这段情结和书的来历写出来,并在适当的时机,将书捐赠给“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纪念馆收藏。
他们的想法很有创意,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的,尽管这套历史文献在我家里已经珍藏了七十个年头,已成为我内心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己毕竟进入了耄耋之年,继续放其在自己的书架上,会减损其应有的光彩。只有将它陈列在夜校纪念馆的展室里,供更多的后人和参观者欣赏和触摸,才会继续发挥它宝贵的价值。虽然书的纸张已经泛黄,又有被老鼠咬坏的斑斑痕迹,却更浸透着一种沧桑感。也许以后有人能幸运翻到这些带着温度的史料,触摸到那些永不褪色的记忆时,便会产生一种经受革命精神的洗礼与感动,就会让信仰的火种代代相传,让初心的使命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