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8
主角:弦纹陶豆
出生时间:东周
尺寸:通长15厘米、宽15厘米、口径8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豆”在古代是一种盛肉酱、调味品或黍稷之类的盛食器,也是一种专门用于祭祀和宴飨的礼器。青铜豆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豆,无疑,陶豆是中国古代食器与礼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源头,奠定了“豆”的基本造型与功能。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东周时期的弦纹陶豆,就是这一文化瑰宝发展传承的生动缩影。
随着新石器时代人们炊煮的方式越来越普遍,煮熟的食物就需要放置在盛食器中,再加上为了席地而坐方便进食,原先无柄的盛食器就需要加装柄来升高,这样方便握住随时移动。豆的产生,可以说是古人饮食方式改变的必然结果。
作为古代陶制食器,陶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兴盛于商周。陶豆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浅盘、浅钵形,搭配高圈足,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既突出了器物中的菜,又符合古人席地而坐的饮食习惯,还具有一定的美感。后来,陶豆又发展成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作为原始的一套礼器,成为随葬品中的主要器类。
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东周时期的弦纹陶豆为泥质灰陶而作,通长15厘米、宽15厘米、口径8厘米。其为侈口,高领线条挺拔向上,为器物增添了一抹端庄的气息。椭圆形的腹部圆润饱满,虽为短柄,但坚实有力,稳稳支撑起上方器身。喇叭形圈足,既增强了器物的整体稳定性,又赋予其灵动之感。
尤其是它的腹部饰有数道弦纹,经过岁月的摩挲,表面呈现出一种温润的光泽。弦纹是古代陶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之一,由刻划出的单一或若干道平行线条组成,排列在陶豆的颈、肩、腹、胫等部位。这种纹饰通常是由陶轮旋转时刻划而成的。在这件东周弦纹陶豆上,弦纹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使陶豆在视觉上更具层次感和韵律感。这件陶豆整体造型设计端庄、古朴、大气,兼具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向我们诉说着东周时期的制陶技艺与审美风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从最初的简单实用,到后来的精致设计,再到最终被其他器物所取代,陶豆见证了饮食器具的演变,始终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并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提供了重要借鉴。后世的一些高足盘、灯具等器具,在造型上都能看到陶豆的影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豆形灯,就是现存最早定形的油灯。
虽然弦纹陶豆早已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器具,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东周时期的独特魅力,其所承载的当时人们的生活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仍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传承。
(记者 王捷)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