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抗战时期的县委书记王立中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今天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可谓责任大、影响大、作用大。那么,战争年代的县委书记又是怎样的呢?

少年立志,胸怀“国之大者”

王立中,原名贠灏,字文魂,曾用名自成、守业、王德山等。1917年1月22日生于平陆县前南吴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8岁时,父母送他到本村小学读书,希望他当家立业,光宗耀祖,他也自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1年,王立中考入平陆县立第一高小。是年九一八事变后,平陆各界民众在县城城隍庙集会,声讨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王立中作为一高的代表,登台声讨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立下了救国报民的志向。

1933年,王立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第九中学。在校期间,他经常与同学谈论国家大事。1934年,王立中与薛勤、吕永桢等学生运动骨干,在进步教师的支持下,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借王有中克扣学生助学金为由发动学潮,全校师生罢课。陕县警察局闻讯后,拘捕了王立中等6名学潮领导人,将他们关进陕县“模范监狱”。同时,开除了参与学潮的学生30余人。由于学潮影响很大,河南的报纸进行了报道。当时全国爱国运动高潮迭起,河南省教育厅和洛阳专员公署怕事态扩大,于是出面调解。在这种形势下,王立中和同学才被陕县警察局取保释放,但是均被开除学籍,遣送回家。不久,他又考入河南开封两和高中。

1937年7月,王立中高中毕业,面临着毕业分配。由于他在学校表现优异,学校留他由教育厅分配工作。但七七事变后,山西形势恶化,他毅然放弃工作,回到家乡投身到抗战之中。

善于斗争,积极投身革命

1937年8月,王立中在平陆参加了牺盟会。在牺盟特派员张呼晨的主持下,王立中等青年骨干在明伦堂举行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宣誓。9月,牺盟平陆分会组织了平陆话剧团,王立中成为话剧团的主要演员。他们走街串巷,深入农村,先后演出了《死亡线上》《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对平陆群众抗日起到了较大的宣传和发动作用。

1938年初,平陆县牺盟党团负责人刘少白介绍王立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中共平陆县委决定任命他为二区区委书记,并以牺盟区分会秘书的公开身份开展党的工作。他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以区牺盟会名义,在南村先后办训练班数期,通过训练提高了广大青年的民族觉悟,为二区各村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与此同时,他还在这批青年骨干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在望原等村建立起党支部。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二区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区牺盟会和工、农、青、妇各救会组织,建立了“读书室”“识字班”“演唱队”“儿童团”,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自卫武装力量,抗日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驻平陆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是原西北军杨虎城的旧部,该军基层干部中许多人都是中共党员,王立中与他们的关系都很好,经常为部队提供情报、传递信件、救护伤员,而部队也常给地方抗日工作以支持与保护。1939年底,由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和阎锡山在山西制造的十二月事变,当地抗战形势逐步恶化。根据上级指示,一方面部署公开了身份的党员干部和武装力量撤离,一方面对党员干部进行气节教育,安排隐蔽的斗争。后形势突变,王立中接到党内通知后,迅速将二区的干部与武装先带到上吉村三十八军九十七团驻地。不久,部分同志转移到晋东南根据地,部分同志暂时回家隐蔽。当年5月,王立中受地委派遣到永济工作,他化名王德山,以打长工为名从事地下活动。不久,他与史光华、卫璜组成了新的中共永济县委,恢复了永济的党组织,并安排党员以职业为掩护进行地下斗争。同时,他们还在永济条北建立了一支20余人的武装部队,由卫璜、杜耀生带领在敌占区活动。

1940年秋,永济一带形势进一步恶化,隐蔽在雪花山杨振邦部的地下党员冯彦俊等人无法存身。于是,王立中便与他们一起由永济转移到夏县峨嵋岭一带坚持斗争。10月,接中条地委指示,王立中与冯彦俊等一批同志最后撤离中条地区,在三十八军的掩护下过了黄河,于11月中旬到洛阳八路军办事处。

敢于担当,危难时刻坚守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之后,运城地区全部沦陷,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党组织决定重新开辟中条地区工作。10月,王立中被党重新分配回到中条地区工作,任中共永济县委书记。这一时期是永济党的活动最困难阶段,由于3名党员被捕后相继叛变,永济党的组织遭到极大破坏。鉴于这种形势,王立中蛰伏在永济条南,与中共解虞芮联合县委书记白锋互相配合,开辟条南地区的工作。他们通过小学教师王忠等人,在几个基础较好的村子建立起党支部,还通过一些抗日青年组织起游击武装,白天正常生产,夜晚出来,惩治邪恶、除暴安民。

1942年秋,中共条西地委对所属各游击队进行整顿,从地方抽调一批骨干,充实到各游击队中加强政治领导工作。翌年初,王立中被调往活动在稷麓的康俊仁支队第五大队任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协助大队长张世俊、樊马义领导部队工作。王立中到五大队后,根据地委领导的指示精神,从思想政治工作、严格部队纪律、改变部队作风入手进行整顿,部队面貌很快得以改观,人数也由几十人发展到120余人,成为稷麓的一支生力军。

1943年是根据地最困难的一年,驻运日军纠集侯马以南各县日伪军,对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国民党匪徒贾真一盘踞在闻喜、绛县、垣曲三角地带,不断侵扰闻夏抗日根据地。夏县群众武装冯虎林部被贾真一吃掉,王学海部被日军挤垮,解宝胜部投降了日军。活动在平陆的吴仲六四支队及活动在安、夏、平三角地区的杨德山十支队内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康支队五大队在道北稷麓活动十分困难。王立中等五大队领导在地委领导金长庚的指挥下,依靠全大队指战员和当地群众,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的残酷“扫荡”,使稷麓根据地不断得以巩固和扩大。从1942年至1943年7月,康支队五大队在七大队和九大队的配合下,先后开辟出夏县四区,闻喜四区、一区,并相应建立了各区政府以及稷麓抗日民主县政府。

1943年10月27日,根据斗争需要,康支队五大队与九支队合编,王立中任合编后的九支队政治指导员。

1944年,中共稷麓县委书记张绍俊调到垣南县工作,王立中兼任稷麓县委书记,这时他除了负责部队的工作,还兼管地方工作,肩上担子很重,可他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是年5月,他在南宋村召开全县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地委关于扩大根据地的精神。其间,恰逢日军“扫荡”,王立中在柏林南庄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1945年10月,中共太岳五地委、稷麓县委、稷麓抗日民主县政府在驻地柏林村为王立中烈士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深切悼念这位以身许国、在开辟稷麓根据地中功绩卓著的好书记。

中共运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