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贵家营“龙灯魔女舞”

历史烟云中走来的民间文艺瑰宝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31

□黄立会

在我市浩如烟海的民间艺术宝库中,盐湖区金井乡贵家营村的“龙灯魔女舞”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形象,而且神似,具有多种神奇功能。其外形庞大绵长,蜿蜒多姿;表演气势恢宏,刚柔相济。它从明代历史烟云中蹒跚走来,经过数十代舞龙人的传承赓续,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并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代代龙人心中永远的文化情结和精神图腾。

历史沿革

隽永传说与精神信念的顽强坚守

贵家营“龙灯魔女舞”缘何能够代代相传,令村民视若珍宝、爱不释手?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明洪武十三年,太祖皇帝朱元璋为了强化地方防务,向各处增派军队,一名贵姓将军带着一队兵士在贵家营村驻扎下来,无恶不作。村北建有一座祖师庙,庙中道长姓杨名青(字化成)。官兵进村后焚毁了庙宇,将杨青逐出庙门。加上连年荒旱,百姓苦不堪言。

杨青昼夜苦思冥想,企望能解民倒悬,复兴庙宇,然久不得计。忽一日晚间,祖师吕洞宾托梦于他曰:“欲救民于水火,须到解州五龙峪五龙庙求请‘龙神’回来,方可镇服兵患,求得甘霖;亦可重振庙宇……”杨青闻言大喜,不日便与两个徒儿赶赴解州五龙峪,在五龙庙里虔诚拜谒,求得舞龙真谛,绘成草图带回村里,并亲授村民舞龙之技。时值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民间习俗“龙抬头”之日,杨青带着一班青壮男子在祖师庙前的空地上舞起龙灯。周围数十里的乡民官绅闻之,纷至沓来观之,一时汇集千余之众。但见场上雷声轰轰,云雾腾腾,龙灯蜿蜒盘旋,威风凛凛,如同真龙降世一般。人们都说贵家营村的“龙”是真龙现身,四县八乡之人皆来祭拜,熙熙攘攘众口皆碑。明廷闻讯惧之,遂撤兵拔营而去。至此,战乱止,百废兴,田畴郁郁葱葱,百姓方得安生。杨青也因此声名大振,得以重建庙宇。从此,贵家营村便流传下来每年农历二月二舞龙灯的习俗。

1964年,人们在祖师庙中房梁上发现一个用毛笔写的白麻纸手抄本,是杨青道长一个名叫“敬圆”的徒弟写的回忆录,文中所叙史实与上述描述无异。落款为:清天命七年。

另据清乾隆二十九年版《解州全志》记载:五龙庙,在州南中条山麓五龙峪左(二月二日分雨泽于此),宋淳化三年,知州田绍斌、张珣修……由此可见,贵家营村的“龙”,实属杨青道长偕同徒儿从解州五龙峪五龙庙所祈。

明清时期,贵家营龙灯主要是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或村里举行祈雨、祭祀等重大活动时表演,此乃龙灯表演的鼎盛时期。

民国初年,贵家营村老艺人梅守正在原有龙舞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加入了“魔女”,故将其取名为“龙灯魔女舞”。除农历二月二表演外,在春节、元宵节的社火活动中,也常能够看到贵家营“龙灯魔女舞”的英姿雄风。

1938年,日寇侵入运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故而这一活动逐渐走向衰落。

在1945年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和194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贵家营“龙灯魔女舞”再度演出。贵家营村民敲起锣鼓,舞动巨龙,尽情表达兴高采烈的心情。“文革”期间,龙灯停演。1985年元宵节前,在金井乡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贵家营村重新恢复了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节目。

1999年,贵家营村村民荆怀民、杜随念、陈力田等人又对“龙灯魔女舞”进行了改造、提升,将其推向演艺市场。但由于该节目演出所需人员居多,耗资巨大,故而目前又回归村委会管理运营。

挖掘恢复

独特造型与精彩演绎的完美组合

“龙灯魔女舞”是夜间活动的一种游动式花灯展示,几百年来在盐湖区及周边县(市)享有盛誉。其造型特点、制作工艺及表演程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984年冬季,时任金井乡党委书记的张来保带领笔者和文化站负责人张千胜、乡妇联主任胡海琴、乡团委书记王明晶来到贵家营村,发动村中老艺人回忆、挖掘和恢复“龙灯魔女舞”。经过挖掘,我们总结出“龙灯魔女舞”的四大特点:

一是独特的龙体造型。与别处龙灯大不相同的是,贵家营的龙舞不是前面一人手持绣球引龙前行,而是“龙”把绣球含在嘴里,而且绣球能够转动,龙的双眼大如足球。龙头重约30公斤,高一米有余。龙身由软、硬节配合组成,舞龙者手持的硬节系木料制作,相连的软节由竹圈扎成,内系绳索牵引,使之前后贯通;硬节及软节的竹圈外均用白麻纸先裱糊一层,上面再糊一层鳞状彩纸,是为龙身。龙体总长20米,软、硬节之间间隔3米,需10个人分段执掌协作配合才能舞动。

二是严格的表演规程。每次表演前,都要履行“祭龙”“龙出庙门”“请关爷”“表演”“安龙”等一系列规程。最为震撼的是“龙出庙门”一节。龙出庙门前庙门紧闭,门外锣鼓响起,燃柏枝火,龙头在烟雾缭绕中探出,龙头前放松香火一把,龙身随之摆动一次,庙门复又紧闭。似这样龙头三出两进、庙门三开两闭之后,龙灯方从庙中腾空而起,冲出庙门,进入场地开始表演。这种表演规程,把龙的神秘色彩与表演者的匠心独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环境氛围。

三是奇幻的艺术风格。夜间表演时,广场上击鼓如雷,龙头口喷火、鼻生烟,龙身里燃起牛油蜡烛,龙头带动龙身蜿蜒前行,在广场上盘旋缠绕,做掏腰花、打翻手、龙摆水、龙盘柱、龙休眠等动作;10多名“魔女”头戴鱼、虾、龟、蚌等饰物,身着缀有花盘的粉绿色长裙,手持如意莲灯,踩着水步袅娜登场,时而轻歌曼舞,时而与龙缠绵,二者刚柔相间,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

四是众多的参演人员。整个表演队伍中,需要舞龙队员10名,“魔女”队员20名,锣鼓队员20名,领队、教练及管理音响、服装、道具等后勤人员5名~7名,总计近60人。加上扎制龙头、龙身,制作服装、道具等人员,总数约100人。对于一个仅有100来户人家的贵家营村来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此项活动。

为了扎好龙头、龙身,该村老艺人荆怀民领着村里的能工巧匠锯、刨、推、斫,历时半月终于扎制出20米长的巨龙;为了使龙嘴所含的绣球和龙的双眼能够转动,张千胜等人专程到西安买回三台微型电动机装在龙头内,反复试验终获成功;为了制作好“魔女”的头饰和裙摆下的花盘,胡海琴领着村里的做花能手精心设计、日夜赶工;为了使“魔女”们能走好“水步”,王明晶领着姑娘们反复练习,跑肿了小腿,磨破了双脚;为了创作好伴奏音乐,笔者找到原运城地区蒲剧团音乐指导杜运佳谱好曲子,然后裁剪打磨,再到卫褚村找民间乐队演奏录制……

1985年元宵节这天,贵家营“龙灯魔女舞”在全市(县)民间社火表演中大放异彩,获得了“社火表演一等奖”。紧接着,山西广播电视台连夜拍摄录像,制成专题节目《凤凰城灯会》。1993年5月,更名后的贵家营“龙灯魔女舞”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下卷)》一书,并被制作成影像资料,广泛流传。

此后,贵家营村又开始了每年春节、元宵节和农历二月二跑龙灯的习俗,已成村民们的习惯,绵延数年愈演愈浓。

赓续传承

龙的精神和文化印记的薪火相传

龙乃华夏图腾之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说到贵家营“龙灯魔女舞”,就不能不提到两个人。

一是曾任金井乡党委书记的张来保。是他在“龙灯魔女舞”停演多年后,安排组织人员挖掘、整理、恢复,并亲自带队进驻贵家营村,为贵家营“龙灯魔女舞”作为优秀传统社火节目复出重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贵家营村第十一代掌龙传人荆怀民。荆怀民生于1936年,十八九岁起接触舞龙,从此爱不释手。一开始,他只是作为掌龙头者带领队员舞龙,渐渐地从中摸索出一些门道,对龙灯的构造特点、表演套路有了自己的改革思路。荆怀民等人将“龙灯魔女舞”推向演艺市场进行的改造,更是一种战略性的革新与提升。

首先,在演艺阵容上,由过去的一条青龙变为一青一红两条巨龙和红、黄、青、白四条色彩斑斓的小龙,使阵容更加强大,更具可观性。其次,在龙头、龙身的制作上,采用新型材料减负增能。龙头由过去的30公斤减轻到15公斤左右,使龙头更加灵动;将过去单纯的口含绣球能够转动,拓展到“口含绣球能够转动,眼睛能眨、会转,鼻能生烟,嘴能张合、喷火、吐字”七大功能。龙身一改过去软、硬节组合中间容易凹陷的缺点,变为从头到尾用钢丝缠绕,隔3米置一抓手,外表披上龙衣,让龙身始终保持圆形,既方便表演又便于存放。再次,在表演套路上,兼容了南方龙舞的大翻滚、龙翻身等动作,使之更臻完美威风。

在表演程序上,内容更加充盈。第一部分为“巨龙显威”。主要是两条巨龙的表演,两条巨龙腾云驾雾,于天光云影之中从天而降,活灵活现,神采飞扬。第二部分为“众仙出海”。众“魔女”手持如意莲灯,头戴海仙饰物,身着花盘荷裙,轻舒广袖,一路踏浪而来,时而观看人间美景,时而与巨龙相偕耍逗,尽享人间欢乐。第三部分为“群龙献瑞”。两条巨龙与四条小龙盘绕腾挪,最后以巨龙盘柱吐字、小龙围拱造型,共祝人间风调雨顺,年年岁岁安康太平。

2012年1月,荆怀民被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受到区、市、省各级文化部门的表彰奖励,深受村民的爱戴与敬重。目前,年近九旬的荆怀民正在致力于培养下一代龙舞传承人。

在盐湖区文旅局,金井乡党委、政府,贵家营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自恢复表演至今40年来,荆怀民带领贵家营“龙灯魔女舞”赴市晋京,南来北往,先后演出100多场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绩,获得全市民间社火表演一等奖、全国首届龙灯节金奖等荣誉。

2010年至今,贵家营“龙灯魔女舞”每年元宵节都在金井乡文化广场为群众义演,还在盐湖区及周边的临猗、万荣、永济、芮城等地为群众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龙灯魔女舞’是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我们村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作为省级非遗,这对村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加大重点保护和赓续传承力度,让‘龙灯魔女舞’代代相传,让龙的精神在贵家营村这块热土上更加发扬光大,进一步推动我们村两个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贵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尉忠朝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