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5
王志英
一个清晨,我漫步在环村大道上,看见田野里绿黄相间,煞是好看。绿的是挂满枝头的杏树和正在成长中的小梨,黄的是已经成熟的小麦。眼见麦浪翻滚,耳闻从远方传来的“快割快割”声,我想起小时候小麦收割后,带着弟弟跘(pán)麦茬的情景。
那时,生产力低下,一般一年只种一料。老百姓常说:“秋倒夏,夏倒秋,两料不如一料收。”为了“养地”,老百姓一年就只种一料。因只种一料,麦茬在地里要留存很长时间。加上那时农村做饭缺柴火,我们小孩子就趁麦收后到地里跘麦茬。就是拣麦茬高的地方把麦茬跘下来,将土除净,装进筐里背回来,供妈妈做饭或摊煎馍用。
摊煎馍,是为了庆祝丰收,也是父母亲走头号亲戚必带的礼品。这是传统小吃,以面粉(或豆面、玉米),加上适量花椒叶、水、盐、油等调料,经搅拌、静置、预热等步骤制作而成。口感酥软,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
蒲松龄在《煎饼赋》中曾描述过,而晋南一带的摊煎馍,相传由诸葛亮发明。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曾被曹兵围困,锅灶尽失。将士饥饿困乏,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面粉为浆,将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面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此法传到晋南后延续至今。
后来,生产力渐渐发展,农人们开始尝试“一年种两料”。20世纪70年代,我就和社员们一起在小麦地里提前插种过玉米。
那时,小麦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为保证口粮,社员们都要在麦地回茬玉米。为了早播早收,大家创造了一种工具:在一两寸宽的木棍上锉出来能溜下玉米籽的槽,用铁片盖住,另一端安上铁匠打的空三角形工具。插播时,脚一踏,在上端槽口放上一粒种子就成。或用纸筒育苗,卷好纸筒后装入配好的土肥,放入种子,达到“春争日、夏争时”提前出苗的目的。小麦一割,就把育好的苗埋到地里,为丰收打基础。
今年我从城市回到农村,面对大片成熟的麦地,却不见人插种玉米,便问三弟。他说:“现在小麦种得密,提前插种不可能了,都是收割后,用玉米播种机回茬。”“那不下雨时,咋办?”我又问。
他说:“就按先辈‘得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的经验,‘先干种,后渗灌’的方法回茬。何况现在水利条件这么好。”
今年就是例子。3月微雨后,直到6月中旬没再下过雨。乡亲们先用播种机,在高麦茬地里回茬玉米,再打开引黄支渠或深井,把水引到地里灌溉。
不几天,麦茬行里就有了生机。远远望去,长出了一行行绿来。绿苗越长越高,很快就统治了地块:麦茬慢慢腐烂成了肥料,取而代之的是齐刷刷的玉米苗,像接受检阅的队伍,整整齐齐地立在那里耀武扬威。
那天黄昏,天气突变,乌云翻滚,豆粒大的雨点从天空落下。我站在院子中间,尽情享受着美味和清凉,也想象着田野里的回茬玉米正舒展枝叶,迎接这场甘霖。次日清晨,我和老伴骑着车出村,见满地的玉米叶上挂着亮晶晶的露珠,经太阳一照,像铺满了银珠。
之后,隔三差五就下一场猛雨,或大或小,没有间断。又过几日,路过村北玉米地,见有人背着药桶打药,有人在行间检查株距,用锄头把稠苗间掉。再过几日,路过玉米地,发现地头放着一台机器,几个工人正操作着一架农用植保飞机在空中喷洒农药……
如今,原茬的玉米已抱上了玉米娃娃,回茬玉米也正在茁壮成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