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7
记者 陶登肖/文 茹雅/图
走进稷山县玉壁敬老院,室内阳光明亮宽敞,空调、电视等设施齐全。老年人们在公共区域或聊天、或遛鸟、或看书,好不惬意。
这家敬老院的经营者白克亮是一名退役军人。从救死扶伤的烧伤科医生,到守护夕阳的敬老院创办者,白克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的为民初心,在养老事业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大爱篇章。
踏上创业路 转战养老行业
白克亮出生于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1986年,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毅然投身军营,成为一名从事医疗服务的军人。
在部队的岁月里,白克亮始终保持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他与战友一起苦心钻研烧伤治疗技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研发的烧伤药《克烧液》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白克亮也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优秀党员称号和二等功等诸多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他军人生涯辉煌的见证。
1993年转业到某地部队医院后,白克亮依旧专注于烧伤治疗技术研究,凭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多次受到医院领导表彰。
后来,白克亮回到老家稷山,他没有忘记部队培养的一身本领和传承的优良传统,利用在部队所学的烧伤技术,在太阳乡白家庄开办了稷山县烧伤医院。在这里,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治愈了万余例烧伤烫伤患者,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他的烧伤医院成为当地患者信赖的康复之所,也让他成为乡亲们心中的“白衣卫士”。
然而,白克亮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2013年,一次普通的义诊经历,让他将目光投向了养老事业。
“义诊时,我发现,虽然老人们在这里衣食无忧,但医疗保障却存在诸多不足。”白克亮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人们不仅需要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后,毅然决定开办一家集生活照料与医疗保障于一体的敬老院,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服务。
说干就干,2013年下半年,白克亮在原来烧伤医院的基础上,改建了玉壁敬老院,初期能容纳30位老人。
他精心设计敬老院的布局,配备了空调、电视、淋浴等齐全的设施,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厨房、操作台、餐厅集合在一处,形成公共空间;老年人房间门口就是温馨宽敞的公共区域,色调采用温暖的橘黄色,充满家庭感。
实干践担当 托起幸福晚年
玉壁敬老院一经开办,就受到了周边老人和家属的欢迎,不到一年时间就住满了30位老人,其中还有十几位八九十岁的老军人。看着老人们在这里安享晚年,白克亮既欣慰又深感责任重大。
在经营过程中,白克亮发现,社会上还有很多老人需要这样的养老服务,而现有的敬老院设施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他向相关部门申请重新扩建一座高标准的敬老院,计划打造一个集医疗、保健、康复、锻炼、心理辅导等功能于一体,能容纳100人的养老场所。
在稷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帮助下,2014年,新的玉壁敬老院扩建工程正式启动。然而,建设高标准敬老院需要巨额资金,白克亮和妻子四处奔波,东拼西凑。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白克亮始终坚信,只要心怀大爱,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在敬老院的发展过程中,白克亮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他深知,党建工作是敬老院发展的“红色引擎”。
玉壁敬老院成立了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将党的关怀融入养老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党员们带头照顾老人,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为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党支部还积极与周边社区、医疗机构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整合各方资源,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如今的玉壁敬老院,已成为稷山县养老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老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可口的饭菜、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康复锻炼。白克亮用自己的行动,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也为养老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脱下军装,他始终牢记军人使命;告别军营,他依然践行责任担当。从军营到医院,从医院到敬老院,白克亮始终坚守初心,退役不褪色,用爱与责任托起了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