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河津市清涧街道花苑社区打造“帮邻治理”品牌提升服务效能——

幸福,就在家门口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4

今年以来,河津市清涧街道花苑社区以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工作为引领,创新工作机制,精心打造“帮邻治理”品牌,通过“帮邻食堂”暖人心、“帮邻课堂”护成长、“帮邻文化”聚共识、“帮邻治理”解难题等具体举措,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效能,着力构建全覆盖的邻里服务网络,让群众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

“帮邻食堂”——

一餐热饭暖人心


七月的阳光像泼洒的熔金,把花苑社区的马路晒得发烫。7月1日上午11时20分,花苑食堂的玻璃窗后腾起白茫茫的蒸汽,花苑社区党员原杰镭站在操作台前,麻利地将凉拌粉丝、清炒白菜等3个凉菜和3个热菜一一装进餐盒。不锈钢餐盒碰撞出清脆的声响,“这两份是柴奶奶和王奶奶的。”她喃喃自语着,把装着小米粥的餐盒小心翼翼塞进送餐袋,又在送餐袋侧边塞了两个温热的馒头。推开门的瞬间,热浪扑面而来,她扯了扯红马甲,拉开车门坐进驾驶室——仪表盘上的数字清晰显示,车外温度35℃。

“柴奶奶,开饭啦!”离着老远,原杰镭的声音就先一步飘进了柴英祯家。她拎着送餐袋,三步并作两步踏上台阶。89岁的柴英祯扶着门框,慢慢地推开房门,看见原杰镭的身影,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孩子快进来!外面太热了。”老人拽着她的胳膊往屋里带,客厅里的电风扇“呼呼”转着,送来阵阵凉风。原杰镭扶着老人走到餐桌前,麻利地摆好餐盒:“奶奶,今天的饭菜更软乎些,您尝尝。”

柴英祯看着桌上色泽丰富的饭菜,脸上满是笑意:“这饭菜软乎,咸淡正好,太合我的胃口了。社区的孩子们连着几个月,风雨无阻地给我送午饭和晚饭,比亲人还贴心。一个月300块钱,能吃30天的午饭和晚饭,两餐算下来一天才花10块钱,就能吃上这么合心意的饭,可真是解决了我的吃饭大难题。”老人坦言,自己的子女忙于工作和家庭,无暇时刻照料,社区食堂让她和子女都安了心。

这顿让柴奶奶赞不绝口的“暖心饭”,背后是花苑社区以“食”为媒深化“帮邻到家”服务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花苑社区创新打造邻里互助型社区食堂——花苑食堂,将“一老一小”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针对社区老年人和儿童的用餐需求,该食堂推出“300元月卡”特惠套餐,面向60岁以上老人及12岁以下儿童,日均服务160人次。考虑到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该社区组建了由党员牵头的“银龄送餐队”,原杰镭便是其中一员。这支11人的队伍,按照值班表日复一日地为订餐老人免费送中午和下午两餐,已累计为8位高龄老人送餐900余次,柴英祯便是受益者之一。

“食堂开业后,我们不仅线上线下宣传,还专门给不使用手机的老人打电话告知,确保信息传达给每一位老人。”原杰镭告诉记者,除了为老人提供服务,该食堂还同步推出小学生“200元晚餐卡”,切实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帮邻课堂”——

课后港湾护成长

近日上午11时30分,花苑社区“五点半课堂”内暖意融融。教师李巧芳握着白色粉笔,在白板上一笔一画写下英文字母。“来,跟我读,A、B、C……”她转过身,目光扫过教室里3个坐得笔直的孩子,声音温和又充满力量。毛宇轩、王柏言等孩子们仰着小脸,跟着李老师的节奏认真读着,稚嫩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李巧芳放下粉笔,走到毛宇轩身边。这个即将从三年级升入四年级的男孩,正盯着英语练习本上的字母发呆。“宇轩,这个字母是不是和咱们昨天学的有点像?”她弯下腰,手指点在练习本上,耐心地讲解着。毛宇轩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拿起铅笔在练习本上跟着写了起来。一旁的任钰萱,这个9岁的小伙子,正低头专注地写着数学作业,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整齐的字迹。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双职工家庭,父母下班晚,放学后没人看管。”李巧芳边说边拿起任钰萱的作业本,仔细检查着,“就像钰萱,他爸爸在附近厂里上班,家里还有一个妹妹需要照顾,妈妈平时很难抽出时间辅导他作业,咱们的课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温馨的课堂场景,源于花苑社区今年精心打造的“五点半课堂”。“五点半课堂”又称“五点半学校”,是出于下午5:30放学的小学生的安全和健康考虑而提供的免费场所,专门把那些过早放学的孩子和因家长工作繁忙而无人看管的孩子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安全托管、作业辅导、休闲娱乐及兴趣培养等服务。

“为了让家长们能安心工作,我们社区党总支整合辖区内的教师党员资源,精心打造了这个‘五点半课堂’,并建立起‘社工+教师+家长’三方协同机制,开设课业辅导、安全实训、红色教育等特色课程,让这里真正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第二课堂’。”花苑社区党总支书记郑红斌介绍道。

在“五点半课堂”里,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图书,从童话绘本到科普读物,琳琅满目。课间休息时,孩子们会围到书架前,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阅读。该社区不定期开设朗诵课,社工或教师会带着孩子们品读经典,感受文字的魅力。

“以前一到放学,就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不安全,现在有了这个课堂,不仅有人辅导作业,还能学到不少东西,我们做家长的太放心了。”毛宇轩家长在接孩子时,笑着对记者说道。

“帮邻文化”——

文化浸润聚共识

花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书画长廊,如今是居民日常驻足的“精神家园”。这条被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让浓郁的文化气息触手可及:画作《龙门古渡图》勾勒出山河气韵,李白、鲁迅的画像透着文人风骨,书法作品《沁园春·雪》笔力遒劲洒脱。居民漫步其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熏陶,这正是花苑社区以文化凝聚共识的生动注脚。

近日,记者走进花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活动室,在悠扬的乐声中,一群身着红蓝汉服的居民正翩翩起舞。这支由50岁至75岁女性组成的22人走秀队,在宽敞明亮的场地里舒展身姿,排练得如火如荼。“以前场地小得转不开身,咱社区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立马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免费的大场地,空调、饮水设备一应俱全。”璀璨艺术团走秀队队员范海鹰的话语里满是感激,“现在22人一起排练毫无压力,大家的劲头更足了。”

翻开花苑社区文艺团队的训练时间表,从周一到周日,早中晚3个时段被排得满满当当。璀璨艺术团的走秀、梦之韵舞蹈队的编排、英杰舞蹈队的演练、合唱团的和声、二胡队的演奏轮番上演,党员服务中心里始终洋溢着欢声笑语与艺术活力,成为花苑社区最热闹的“文化磁场”。

据了解,依托“帮邻到家”文化工程,花苑社区培育了舞蹈队、诗社、书画社等4支文艺团队,汇聚了190名文化志愿者,并将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活动室免费提供给各文艺团队作为排练场地。这些“文艺轻骑兵”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广场上的演出,还是楼栋里的小型活动,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才艺和热情,传递着文化的馨香,架起了党群之间的连心桥。同时,文艺团队积极创作《党旗更鲜艳》《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原创节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让社区居民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形成文化育民与社区治理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帮邻治理”——

机制创新解难题

1月14日,在花苑社区辖内的奥林花苑小区,该小区居民发现一地下室严重渗水后,第一时间向花苑社区网格员卢瑞霞反映。卢瑞霞当即联系物业水工现场勘查,初步判断渗水源于紧邻楼栋的化粪池渗漏,水流经地基渗透至地下室,对房屋结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这一问题在该社区周一的“三方联动”例会上被报告后,花苑社区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物管会、物业人员及居民代表会商对策,并带队赴现场复核。由于奥林花苑小区是缺乏专项维修资金的老旧小区,问题一度陷入僵局。经专业勘查与民主协商,花苑社区决定采取“居民预筹费用”方式筹资,由网格员带领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开展“敲门行动”,社区联合物管会、物业组成专项小组,以“费用预筹+多退少补”机制上门解释。

面对部分居民的疑虑和住户白天无人的情况,花苑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午间、晚间再次上门,耐心说明问题的紧迫性与方案的可行性。36小时内,该楼全部居民签署告知承诺书。

在随后的施工中发现渗水源头实为供水管道老化破裂,物业公司迅速调整方案,克服地下管线复杂等困难,高效完成管道更换与路面恢复。工程完工后,花苑社区依据法律顾问意见,协调该小区物业承担0.8万元维修费,居民满意度达100%。

这一案例是花苑社区“红色管家”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花苑社区党总支牵头建立每周一“三方联动”例会,建立“复盘上周工作—会诊难点堵点—部署本周重点”的闭环管理流程,已累计解决居民诉求360余件。

行走在花苑社区,目之所及皆是幸福:社区食堂里飘出的饭菜香,“五点半课堂”传出的读书声,文化长廊中浸润的翰墨韵,共同谱写着基层治理的“和谐乐章”。下一步,花苑社区将继续以“帮邻到家”党建品牌为轴心,深化“服务有温度、治理有精度、文化有深度”的治理理念,让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指数持续上升。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月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