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护理是“酱滴”

来源:时间:2025-05-12

暖暖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华夏子孙也创造了中国古代的护理基本理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不仅记载了扁鹊提出的“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的观察病情的基本方法,而且记载了他如何指导学生对病人进行针刺、热敷等医疗护理实践活动。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从实践中总结了辨证论治、辨证施护的经验。尤其对病人的服药护理论述十分具体,例如服桂枝汤方后,说明要“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同时卧床盖被,使病人微汗为宜。他还首创了人工呼吸法和用猪胆汁灌肠法。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流芳后世。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的总论《大医精诚》,至今还被选为卫生、护士学校教材,成为医德教育的传世之作。孙思邈还首创了葱管导尿法,以细葱叶去尖,插入尿道,导出尿液。此法改革后,沿用至今。

宋代,专科护理知识日益丰富,陈自明所著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对妊娠前后的护理提供了不少资料。《医说》记有“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牙亦坚固”等口腔护理经验。《小儿方论》、《小儿药症直诀》中,叙述了小儿喂养及疾病护理方法。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不但能看病,还亲自采药,指导病人煎药。他所著的《本草纲目》,至今仍是我国进行用药护理,特别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指导文献。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老年病护理调养有独到见解,强调“寒喧保暖摄生,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饮食当“薄味”,力戒“酒肉厚味”,“务宜怡悦开怀”,“戒嗔怒”。这些是我国老年医学和护理学的最初思想和实践。(《长春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