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晚报时间:2025-05-07
□杨建民
何为“苦海”?冯梦龙这样说:有一郑光业及兄弟,遇见有人撰文献词,他们便把其中句子不通、词语不顺的文字挑出来,投放到一个大皮箱中。大皮箱起了个名字“苦海”。冯梦龙最后说:大皮箱中,写文章者几乎人人有份,故此“莫要轻易便张口笑人也”。
相传在李白辞世的采石江头,有一座李白墓。来往之人,总要写诗感叹一番。有一人见到如此多的题诗,大为不满,也写成一诗讥刺:
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高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弄大斧。
他认为,在李白墓前题的诗,该进“苦海”的。
宋哲宗时,有一个宗室子弟也愿意附庸风雅,常常写诗。有一天,写出这么一首即事诗来:“日暖看三织,风高斗两厢,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泼听琵琶凤,馒抛接建章。归来屋里坐,打杀又何妨。”
没有人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他便自己出来解说一番:我最先看到三个蜘蛛在屋檐前织网,又看到两只麻雀在厢房廊中相斗。再看见一只死青蛙,翻着肚皮,好像一个“出”字,还有一只死蚯蚓像个“之”字。刚吃罢饭,听见隔壁有人在吟唱《凤栖梧》(词牌名),我馒头还莫吃完,听看门人说建安的一位姓章的秀才求见,见过姓章的之后,看到内门上有一幅钟馗打小鬼的画。所以又有“打杀又何妨”的句子。真正笑煞人。只管自己见啥写啥,不顾读者知不知晓。此诗可以全数搁进“苦海”。
(《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