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南日报时间:2025-04-25
□刘亭亭
汉代博山炉 记者 刘亚 摄
古人焚香不仅在威严的庙堂,书斋轩阁之中也极为常见。宋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美学中推崇“四雅”,即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这里的焚香,自不是为拜祭,而是品香之雅。正所谓“对月把酒时看剑,红袖添香夜读书”,轩室内吟诗作赋、抚琴自娱、挥毫落墨,桌几旁自是少不得一盏香炉相伴。炉内青烟氤氲,透过镂空随风缱绻,草木自馨,闻香者凝神修身、精神远阔。这是文人的意趣,所谓的人间清旷之乐,也不过如此。
宋人黄庭坚在《题自书卷后》中说:“予所僦舍喧寂斋,虽上雨旁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值。”被贬左迁后的黄鲁直,只能住于市井闹市的陋室之中,西邻宰牛的屠户。秉着“苏黄米蔡”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名号,这位雅人倒也淡然,俨然一副人不堪其忧、鲁直不改自乐的模样。他给自己的陋室取名为“喧寂斋”,在斋中焚香静坐,在清雅的香气中怡然自得,似乎全然忘记了贬谪之悲和居所之陋。
数千年香史的演变中,不同材质和造型的香具一直是香文化的重要载体。汉代,古人已将熏炉作为燃香之具。诸器之中,以博山炉最负盛名。唐代银质的镂空香薰球、宋元时期的瓷炉、明清时期流行的宣德炉等都是历史上可圈可点的燃香之具。
还有一种具有民俗性质的香器——香囊。早在先秦时期,香囊就出现了。《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皆佩容臭。”这里的“容臭”即香囊。古人在端午节也常以香草装袋做成香包,以达到驱邪解毒、御五虫之害的目的。 (《海南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