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报时间:2025-04-30
杂技在中国源远流长。学术界对杂技的起源,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杂技源于秦汉百戏,百戏源于战国角抵。因而,杂技又有“大角抵”“角抵戏”“散乐”“杂耍”“把戏”等叫法。
柔术、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这些是杂技的“绝活”项目。
大约在新石器时期,杂技已经萌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许多精美的空心圆陶球,内装沙粒,摇动时沙沙作响,应是表现手技的道具。
北魏杂技俑 记者 刘亚 摄
随着社会变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杂技在力技(扛鼎)、形体技巧(跳剑)、耍弄技巧(口技)、驯兽等方面初具雏形。秦代,角抵戏正式登场。汉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与西域各国关系友好,促进了文化大交流,终于在东汉形成多彩“百戏”。
百戏是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理解的视觉艺术,很适用于外事活动,因此在汉代被推上外交舞台,成为文化交流中走在前列的艺术形式。史料记载,汉武帝曾举办过声势浩大的“大角抵”表演,招待外来使臣。而他国使团来访时,也会带来杂技幻术表演者,部分精彩技艺如吐火、结绳、吞刀、都卢寻橦等,很快被中原艺人吸收,使得汉代杂技艺术更精彩丰满。
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以中原杂技传统节目为基础,各民族之间频繁交流,兼收并蓄,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猿骑”“五兵角抵”和大批高空节目,加之又引进西域歌舞、杂技幻术,使得技艺更充实。
隋唐时代,洛阳发展成“百戏之都”。隋炀帝在洛阳聚集乐工三万余人,其中半数为百戏艺人。专业队伍巨大,演出盛况空前。(《大河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