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5-12
唐代双鸾衔绶纹葵花形铜镜 运城博物馆藏记者 刘亚 摄
常立军
它被寄托了丰富的主观意象,并因此成就了最为漫长的青铜艺术。远古时期,人们把能够照影的镜子视作神物。它象征着光明与通透。中古时期,镜子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象征意义依然强烈。禅宗七祖的磨镜台、《聂隐娘》中的青鸾镜、《红楼梦》里的风月宝鉴,各自都有不同的表达,或是自我意识,或是欲望幻境。自我,天地,众生,皆在其中。
铜镜的发展与时代的文化风貌基本同步,在铜镜的艺术史中,战国、汉代、唐代是铜镜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铜镜以其绚丽多姿的纹饰、精致轻巧的形态、精湛华美的工艺,构筑了中国古代青铜镜艺术的三大巅峰。
镜子的原理并不复杂,光学反射成像是其基本原理。然而真正适合做反射的材料却很有限。最早期的材料是水,但水的使用效果显然并不太好。后来又出现了用黑曜石做的镜子,效果同样可想而知。于是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人们把铜这种金属打磨成光滑面,便形成了效果尚可的铜镜。
铜镜出现后的数千年,人类一直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替代品,就这样一直熬到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十四世纪。此时的技术正与文艺同步发展。在号称世界玻璃王国的威尼斯,人们在彩色玻璃中加入二氧化锰从而发明了透明玻璃,但透明的玻璃完全无法反射光线,他们又将光滑平整的金属和透明玻璃合在一起,制成了玻璃镜的原型。
(《潇湘晨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