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出行防走丢指南

来源:课堂内外·科学Fans时间:2025-05-09

□龚乐涵

假如有机会回到过去,在没有导航定位的古代,你能找得到路吗?方向感不好再加上陌生的环境,认路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古人除了用嘴巴问路,还有哪些办法能帮助他们在出远门的时候不迷路呢?

方法一:走官道更保险

古人出趟门不容易,在城市内还好说,可以雇车租轿。汉代开始就有了“计程车”——大章车。这种车上除车夫外可载四人以上,车顶棚上放置两个击鼓计程的木偶,每行一里敲鼓一声,可谓打表计价童叟无欺。

但你要是探亲或参加考试之类要出远门,就比较复杂了。首要问题是你到底认不认得路?

古人对道路分得很细致,《尔雅·释宫》中记载:“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也就是说,人、车常走的地方叫道或路,宽阔的叫康、庄,岔路多的叫衢、逵,小路叫径、蹊,兵家必争的交通要道叫作冲。

古代出城就是荒野,除了前人留下的足迹车辙外似乎再无导航了。仔细观察的话,能注意到城外路边会有以土堆做路标的里程碑。

更古老有效的方式是始自周代沿用至今的路边种树:中国人习惯在道路两旁种树作为路标,正所谓“列树以表道”。此外,在重要的岔路口会立小石碑指明方向,高山大川则以石刻词句提示旅者。

一路上的馆舍驿站是更直观可靠的路标和休息处。古代道路上往往设立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驿站,还有可供民间旅人落脚的官民两用的亭,这些场所都有人看管,备有粮柴。

此外,寺庙、村落也是远行者的路标和落脚地之一,但很多危险也隐藏在这类非官方场所当中。

方法二:通行证过关

自西周开始,平民出城就需向官府申请节或授作为通行证,这种证件定时定次使用,需要时申请办理。战国时楚怀王颁发的竹筒形“鄂君启节”是为小诸侯鄂君启颁的货运通行证,有了这个凭证后,启就可以享受运输货物时的免税特权。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了秦代地方官以公函方式告知上级自己派遣邮差运送钱和布匹的消息。

那么谁来检查这些通行证呢?自然是守关人。

在西汉景帝阳陵出土的铜质“大泽津印”就是此类通行证的办理公章,古代陆路交通关卡叫“关”,水陆交通的关卡叫“津”,若要通过关津,须向守关军兵出示公文,加盖这种“大泽津印”印章。

整个古代社会老百姓出远门都不容易,如果没这些通关证件等于是自找麻烦。官府开出的通行证上写着旅行者的姓名籍贯、面貌特征、出门原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一路上不光是士兵衙役可以盘查,所过之地的保长、甲长也有权检查,一旦发现不对,分分钟扭送官府领赏。此外,官府开出的证件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住旅店。

当然,古代历史上依旧有克服重重困难四处旅行的名家。南朝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是个特别喜欢游山玩水的旅行家。而写下“踯躅周名都,游目倦忘归”的徐霞客,更是以一介平民的一生践行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方法三:买一本城市地图

在古代,人们出门肯定不能指望手机和电子地图,不过古人还能依靠电子地图的老祖宗——各种传统地图。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供普通民众使用的地图。当时的商品经济已经很发达了,为了做生意走南闯北,商人们很喜欢用这种地图。除了这些供商人们使用的地图外,宋朝还有一种供官员进京述职或是公干使用的地图。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驿站里专门售卖《朝京里程图》,而士大夫前往临安时,一定会买一本。

目前存世最早的全国地图是宋代的《华夷图》和《禹迹图》。传说大禹治水时曾派了两个徒弟带着准绳和规矩,到水灾泛滥的地方去一步步丈量,从而制作出精确的地图。所以,地图在古代有个雅称“禹迹图”,意思是这是沿着大禹他们的足迹一步步量出来的地图。虽然这是浪漫性质的传说,但说明了绘制地图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测量。古代的地图测量,很多时候是以极其艰苦的人力边走边量来完成的。

除了“禹迹图”,地图也被叫作“舆图”。舆字的本意为车辆——这是徒步测量的升级版,随着交通道路、航路的建设,大家开始乘坐马车前往地图上的空白区进行测绘。

在古代,绘制地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以县城城府等城市为中心点,然后绘制周围的山川河流,最后把城市与山川之间的道路勾勒出来,这种方式靠走路骑马都可以,属于小范围地图;第二种方法是坐船沿着水运航线把沿途山川绘制在河流两侧,例如现珍藏在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的《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就是沿着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一路坐船绘制出来的;第三种方法是以比例为基准的军用地图,它是实地测绘后严格按照比例换算绘制在纸上,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小误差。

方法四:看星星看月亮

除了陆地,水路也是常用的出行方式。我国古代天文导航定位技术是到了西汉以后才有了明确的记载。西汉《淮南子》中提到了“海人之占”,这是最早提到航海依靠天上的星星月亮来辨别方向的记载。这种原始航海导航定位技术源于远古时期的占星术。

直到宋代,天文航海技术在继承了以往历代天体定向助航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重大进步。如定向导航仪器——水浮针(以及针盘)的出现,它能在磁针定向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化的航迹推算。此外,罗盘针也是古代重要的导航工具。

到了元代,通过测量天体高度来辨别船位变化的技术日趋成熟。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了在航海中天体高度的变化,这表明当时的航海者是通过测量某些特定星辰的出水高度来确定船位的。宋元时期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中的量天尺,就是这种天文导航定位技术中的主要工具。

发展到明代,“牵星术”出现,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牵星术就是通过观测不同季节、时辰的日月星辰在天空运行的位置和测量天体在海面上的高度,来判断船只所在的方位。

从路标到牵星术,从陆地到水路,古人的出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容易,除了搭乘交通工具不断变迁外,他们还需要借助各种坐标建筑和地理环境来定位。而这些辅助工具的出现不仅避免了古人在出行时遭遇找不着方向的境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交通的发展。

 (《课堂内外·科学Fans》杂志)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