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30
□李志涛
在商海浪潮汹涌、思潮激荡的喧嚣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书,尤其是品读名家名著的人愈发稀少。而我,向来钟情安静,似乎注定与孤独相伴的时光更多一些,对书籍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深情。
当指尖轻触书页,心灵非但不觉得寂寞,反而无比踏实。在麻将桌的热闹之外,我常被视为“异类”。面对周围人疑惑的目光,我只是淡淡一笑,既不反驳,也不屑辩解。我深知,唯有读书,才能让时光不虚度,精神得以充实,思想变得深邃,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悟人生真谛。
回忆往昔在外求学的日子,大家都为决战命运的中考日夜奋战。即便如此忙碌,我仍会忙里偷闲,每个周六下午,满心期待地前往校内图书馆。漫步在书架间,就像走进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我精心挑选《中学时代》《辽宁青年》《知音》等,捧着散发油墨香气的书籍,内心满是欢喜。返校途中,绚丽的晚霞染红天空,秋风轻拂金黄树叶飘落。秋日余晖洒在书页上,那一刻,我心中充满感动,不禁感叹:生活真好。
学校的周末宁静安详。夜晚灯光下,我抚摸着华丽的书皮,贪婪地闻着那油墨香,惬意至极。打开书卷,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在古今中外的广阔天地间自由驰骋。我仿佛能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与古圣先贤对话,洞察世事得失,思考完善自身。读完一本书,往往意兴飞扬,走出宿舍仰望苍穹,心中会涌起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鲁迅“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的坚毅。此时,读书带来的幸福感如潮水般将我包围。
然而,参加工作后,我却以忙碌为借口,荒废了读书。10多年的时光匆匆流逝,不知从何时起,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常涌上心头。夜深人静时,内心的空洞愈发明显,不禁回首往昔的精神家园,却悲哀地发现,它早已荒芜。痛定思痛之后,我决心重新做一个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为了买到渴慕已久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跑遍了三四个县城,最终在山西师大如愿以偿。此后每个夜晚,我都沉浸在书中世界,带着满足入梦。
我喜欢怀旧,少年时代的每一个地方都在记忆中清晰如昨,反复回味。闲暇时,我喜欢在余晖中,伫立在村里破旧的石头房前。看着残垣断壁,往昔的人和事仿佛重现,曾经的欢声笑语在耳边回荡。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感叹韶光易逝,但生活仍要继续,我们应自强不息,豁达面对。
书读得多了,面对人生起落,便能宠辱不惊。读书,是一场与智慧的对话,能使人明智,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久而久之,便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气质。读书更是能够改变命运的精神源泉,能给予我们受益一生的智慧。
王国维提出了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读书前的迷茫与对知识的渴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体现读书过程的执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味着收获知识的喜悦与顿悟。我欣赏这三种境界,无论能否达到,都不会改变我对读书的热爱与执着。
热爱读书,尤其钟情世界经典著作的人,必须摒弃功利主义,将读书视为赏心悦目的乐事,还要有锲而不舍、耐住寂寞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读书的道路上“宁静致远”,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领略到书中更深层次的内涵。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我懂得了经验和才识是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懂得时光的珍贵;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感受青春的迷茫与美好;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在红尘中,人生风景变幻,未来或许坎坷。但因一路走来有书相伴,照亮着我学习与生活的道路,让我的心灵永远保持平静,让我时刻感到充实与满足。在书香浸润下,我愿继续追寻知识光芒,守护好精神家园,让读书成为一生的热爱与坚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