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寻根—运城最新考古成果展”5月1日开展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29

运城2024考古发掘项目示意图

运城,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24年,运城考古事业再上新的台阶,围绕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研究课题,开展主动考古发掘7项,配合考古前置工作开展发掘49项,以考古实证勾勒出中华文明演进的关键脉络,同时为保障运城经济建设顺利推进贡献了考古力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促进运城地区最新考古成果传播利用,讲好运城故事,深挖历史根脉,弘扬文化底蕴,我市特举办“寻根——运城最新考古成果展”。


芮城清凉寺墓地玉璧

本次展览于5月1日开展,持续至10月31日。展览由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博物馆主办。展览位于运城博物馆7展厅,以湖盐宝藏、条山吉金、晋室风云、忠孝故里为主线,从近年考古发掘项目中筛选出30余处重要遗址、200余件出土文物为内容,对其文化序列进行再梳理,全景式回顾我市考古新发现,更进一步阐释运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主办方还期望以此次展览为媒,让考古成果走进公众视野,贴近日常生活,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

1湖盐宝藏

“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解池,以其丰富易采的盐业资源,滋养华夏文明数千年。距今6000年的仰韶先民,慕名来到盐湖附近,在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数千年,依靠盐湖丰富的盐业资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夏县师村、夏县辕村、河津古垛、永济晓朝等遗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运城仰韶时代石(陶)雕蚕蛹及蚕茧相关发现

距今5000年前后,进入古国时代的兴盛阶段,族群之间的对外交流互动增强。盐湖附近的先民以池盐为媒介,获取玉石礼乐之物,并通过掌控盐道渡口,异军突起,成为中原地区最为活跃的社会集团。

河津古垛遗址 蚕蛹

2条山吉金

铜矿资源是夏商王朝的生产力标志和重要政治命脉,晋南的中条山属于中原地区最大的铜矿产地,为控制与获取该地区铜矿资源,在沿线修筑了一批具有冶炼功能的城邑,完善了早期青铜冶铸工业链条,促成了国家青铜礼制的诞生。


西吴壁遗址遗存

青铜冶炼与铸造是夏商国家的政治灵魂,上层社会建构的宴饮礼乐与高端物质载体的完美结合,托举起了王国政治的经典路线。绛县西吴壁和夏县辕村早商大墓发现的青铜宴饮礼器,正是王朝政治在晋南的生动诠释。


绛县西吴壁遗址 青铜礼器

3晋室风云

春秋时期,礼制松弛,运城成为晋室及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假虞伐虢、曲沃代翼等故事接续上演,区域交通作用和战略地位不断突显,晋室迅速扩张,短时间内从一个甸服小国转变为纵横千里的大国,为晋国霸业埋下了伏笔。


闻喜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地出土器物

晋国自叔虞封唐,几易其都,燮父所徙翼都及景公所迁新绛之地望,分别在曲沃、翼城、侯马被破译,桓叔所居“曲沃”何在?聚讼千年不绝,春秋鸣条岗上的闻喜邱家庄墓群和上郭古城之发现,为这一千年疑案画上一个句号。

北白鹅墓地所在的邵原是太行八陉最南端“轵关陉”必经之地,该墓地发现数以千计的铜器铭文,证实其为召公家族三大宗族之一的太保匽仲后人采邑。这是除虢、芮之外,经考古发掘实证的另一处畿内王卿采邑,扮演着把控铜矿资源,扼守轵关要道,以藩屏周的重要角色。

4忠孝故里

作为忠孝的代名词,关公故里的仁义之美植根信仰,深入骨髓。在仓廪实天下安的现实生活里,池鱼牧歌、耕读传家之风遍及街巷。在视死如生的丧葬文化中,忠孝传家,认祖归宗思想亘古不变,历久弥新,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内核。


汉代生活场景

两汉时期的河东大地农业发达,庄园兴盛,民众守家立业,传承香火,带来地下世界厚葬之风的盛行,反映墓主殷实生活的院落楼阁、田园家居层出不穷,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大孝终身慕父母是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百善孝为先,为敬父母,通常在丧葬壁画中,以各类居家孝行装饰墓室,绛县东关金墓壁画用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孝行示人,以彰孝道。

本篇文图由市文保中心提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