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一联一画喻家风

——拜读《任氏家谱》有感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8

□宁水龙

前不久,稷山县翟店镇中巷二甲的任姓后裔计划在祠堂举办清明祭祖仪式,委托我策划具体议程。借此契机,我得以细细拜读他们提供的《任氏家谱》。这部家谱内容浩繁、体例规范,且举例用典、遣字造句之间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和任氏族训家风。这里,仅从几篇序言中的一副对联和一段“诗配画”,就能品味到深沉用意和丰富内涵。

(一)

清咸丰庚申孟秋望日(1860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翟店任氏十五代孙任升在撰写的家谱序后,抄录了《幼学琼林》中一副对联:“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夷齐让国,共采首阳之蕨薇。”短短22字,信息量很大,包含了两则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庭前荆树”讲述隋朝田氏三兄弟分家产的故事。田真、田庆、田广原本共住一起,和睦度日,但后因妻子提议分家单过,甚至要将院内堂前粗大繁茂的大荆树也一破为三。然而,就在分树的那天早晨,兄弟三人发现荆树突然枝叶憔悴。田真认为这是树通人性,警示兄弟分离将家衰业败的征兆,遂劝说兄弟们放弃分家。最终,三人都被感化,决定不再分家,继续共同生活,荆树也重现生机。

“夷齐让国”讲的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伯夷和三子叔齐的故事。相传,国君生前原定叔齐为继承人,国君死后,叔齐想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以父命为由拒绝并逃走,谁知叔齐也随之离开,百姓们只好推举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位。伯夷、叔齐兄弟先后让国逃外,二人在外面又碰在一起,自种自食,相依为命。后来,周武王兴兵伐纣时,听闻二人贤名,派人请他们出山,并许高官厚禄,他们不为所动,坚辞不见。再后来,周武王灭纣建立周朝,又派人到伯夷、叔齐隐居的首阳山,请他们下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但他们认为,周武王父死不葬便发动战争是不孝,以臣弑君灭了商纣王是不忠,坚决不肯为其效力,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以采食蕨菜和薇草充饥。后因一老妇说:“既然你们发誓不食周朝粟,可是你们采食的蕨薇野草,也是周朝的土地长下的呀!”二人羞惭无言,唱着一首蕨薇歌,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任氏先祖在家谱中引用此联,分别借兄弟砍树和夷齐让国的故事,教育后世子孙要团结友爱、谦恭揖让,如此才能是家和族盛,代代相传。

(二)

《任氏家谱》中,十八代孙任熙善记录了一段文字:“我族中号称连三者,书画甚精,言语甚壮。旧家谱绘一老虎图样,很是精致,题有诗曰:吾门中优者为龙虎,劣者为凤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谓哉?各宜努力耳。云从龙来,凤从虎走。”其大意是,本族中有一人名叫任连三,精于画作,曾在旧家谱中绘有一老虎图样,旁题一诗,说是愿我任门优秀者如龙似虎。若失荫(失去父母之怜爱)后,还能称龙唤虎吗?云从龙来,凤从虎走。父母若不在世,弟就从兄,妹就从姐。这幅画,原本留在任氏家谱中,奈何有些妇人无知,竟把此画从家谱中剪掉,失遗无存,让人抱憾!

这段话,借用一幅画,劝谕任氏后人,父母在,要努力尽孝。若“失荫”即父母归天,就要弟尊兄,妹让姐,手足情深,天伦莫忘!

1920年(古历庚申年)五月,高迁堂为《任氏家谱》作序,言简意赅写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须贻同气之光,毋伤手足之雅。玉昆金友,羡兄弟之俱贤;伯壎仲篪,谓声气之相应。尊祖敬宗,必以和族为重也。夫家之有宗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远近异势异形,如身之四肢百体,务使血脉相连,古今不易之道也。”

这段话应该算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文,里面讲到的“玉昆金友”一词,出自《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辛攀》,用来称赞兄弟德才兼备,原文是赞扬辛攀兄弟三人“三龙一门,金友玉昆”。“伯壎仲篪”出自《诗经·小雅·何人斯》,壎(应写作埙)和篪是两种乐器,伯、仲则指兄弟中的老大和老二。用这个典故,明写两种乐器合奏和谐好听,暗喻兄弟和睦。

总之,高迁堂先生所撰这篇序文,重点以兄弟团结和睦为核心,强调虽水有分派,木有分枝,但“务使血脉相连,须贻同气之光,毋伤手足之雅”,“尊祖敬宗,务以和族为重也”!血脉相连,应珍惜亲情,以和族为重,这也道出了古今多少人家写家史、立家训、续家谱的良苦用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