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8
聆听关公故事
生机盎然的河东大地,春风已染绿解州古城。4月19日,运城市美术家协会20余位画家怀揣着对关公文化的虔诚,步入“武庙之冠”解州关帝祖庙,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在关帝祖庙外联部主任梁莎莉的引导下,美术家们驻足崇宁殿前,“这座大殿的飞檐斗拱采用‘偷心造’技法,既减轻屋顶重量,又形成独特光影效果”。
“每道斧凿痕迹都是工匠精神的密码,我们要用画笔解构这种传统营造的别样之处。”市美协副主席郭捷说。
春秋楼内,三尊明代关帝铜像成为焦点。市美协副主席孙诚管向青年画家示范:“注意铜像左手抚膝的力度与右手执卷的松弛,这种刚柔并济的塑造手法,正是忠义精神的可视化表达。”他特意选取侧逆光角度,用炭笔捕捉关公蚕眉凤目中的威仪与悲悯。
梁莎莉补充道:“这三尊造像的眼部嵌有琉璃,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迥异神采,堪称明代晋南造像的巅峰之作。”
关帝祖庙,这座承载千年信仰的圣地,一砖一瓦皆诉说着关公的忠义传奇。梁莎莉介绍:“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宝库,更是忠义精神的象征。飞檐斗拱间,雕刻着百姓对忠义的朴素理解;雕梁画栋上,描绘着关公征战沙场的英勇身姿。”
市美协主席杨琦感慨道:“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印记,每一幅彩绘都是文化的传承,我们要用画笔把这些‘活’的历史记录下来。”
笔绘关公忠义
画家们分散于庙内各处,或仰观飞檐、或俯察石刻、或静坐写生。
“关帝祖庙的建筑布局暗含阴阳五行,绘画时要突出这种传统智慧。”有的画家专注于庙门四龙的雕刻,笔触细腻,将龙首的威严与鳞片的灵动一一呈现;有的则立于春秋楼前,远眺盐湖,将关帝祖庙与山水交融的壮阔景色收入画中。
此次采风,实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春秋笔法”。画家们以笔墨为舟,在关帝祖庙的飞檐斗拱间溯游,既解构了古建筑“三雕三塑三铸”的营造密码,又重组了关公文化“忠孝节义”的精神基因。当这些作品在后续展览中呈现时,观者看到的不仅是庙堂建筑的精妙,更是华夏儿女将忠义精神熔铸为文化图腾的集体记忆。
暮色中的关帝祖庙,香炉青烟与画纸墨香交织升腾。美术家们收拾画具时,崇宁殿前的古柏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真正的艺术传承,不在画布之上,而在每个执笔人胸中涌动的忠义热血里。这场采风,终将成为关公文化在当代艺术长河中泛起的粼粼波光。
活动尾声,杨琦说:“这次采风是美术与历史的对话,更是对关公文化的致敬。我们将精选作品展出,让更多人通过绘画了解关帝祖庙,感悟忠义精神,希望这些画作能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关公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夕阳余晖中,画家们满载而归。他们的画作将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关公的忠义精神,在笔墨间流淌、在时代中传承。
记者 杨洋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