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博士生导师畅谈阅读与写作(下)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24

■张立波

理由在别处

最近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动辄说,这很容易,无非是为什么拿在手中的是这本而不是那本。一本书拿在手中,若是喜欢,说说喜欢的理由,一二三四五;若不喜欢,说说为什么不喜欢,五四三二一,很简单的。学生说了,那老师,你来谈谈你自己的喜欢或不喜欢吧。

在书店里,新书架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拿起这本而不是那本,不排除突如其来、随心所欲的因素。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有可以自我分析的缘由:譬如,专业,和专业相关;主题,书名传递了这一方面的信息;作者,熟悉且推崇的作者;装帧设计,封面的样式。大致就这些吧。并非所有专业的、与专业相关的都会捡起,但这是首要的一个因素,然后,排除掉一些不感兴趣的主题,再排除一些不曾听闻过的作者,难以忍受的图书样式,能够拿在手中的,就数目有限了。当然,一些时候,哪怕主题与专业无关,仅仅由于作者是自己熟悉且推崇的那种,或者仅仅因为独特的装帧设计,也会不由自主地拿起书来,摩挲检视一番。

在家里,书架上满满当当,一些书是十年前买的,一些是前几天才从旧书店里淘的。床头和书桌也会有意无意地摆放一些。但是忽然想看点什么时,还是东张西望,若有其事地挑拣。这本的确是经典,可最近没有读它的兴致;那本关乎时尚,可自己近来爱好古董;这本太深奥,现在就读点轻松的东西;那本太庸俗,不适合当下纯净的心情……选择实在是困难的事,选项和余地愈多,在书架前流连的时间就愈长。往往,书还没有挑好,电话响起,又该忙别的事了。

一本书拿在手里,除非是受人之托,迫不得已写书评,大多时候,阅读的感受总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字里行间的意思自不必说,更多的意思总是超乎字里行间。小说讲述的故事固然感人,此外还有更多难以言表的感受;哲学理论固然深刻,刻骨铭心的却还在深刻之外;新闻报道的真实触目惊心,动人心魄的还在事实之上……作为读者,我们的感受总要比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要多,有时,甚至和作者的原初意图南辕北辙,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我们知道作者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想证明什么,但作者在这些方面成功与否,常常和我们的注意力毫不相干。

喜欢一本书,肯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说出个一二三来并不困难。只是,把一二三摆出来之后,我们难免会惶惑,自己之所以喜欢,仅仅是这些理由吗?有没有其他的理由,更多的理由?一些时候,在有理有据地摆出各种理由之后,我们忽然觉得,其实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喜欢就是喜欢,真正的理由就是没有理由。遇到自己喜欢的作者,无论他写什么怎么写,你都会莫名其妙地喜欢。遇到自己喜欢的文字,固然可以拆解它的结构,分析它的语感,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地体会它的美感好了。

能说得出来的理由,充其量是一些细枝末节,更大的理由,更成其为理由的理由,超乎我们的分析。喜欢一本书时,这书劈头盖脸、完完全全罩了下来,我们来不及分析,没有机会和能力分析。那勉勉强强作出的分析,只能是顾左右而言他,似是而非,似乎是那么回事,其实不然。

七七八八地写了这些,学生看了,一定无言以对。他们肯定怀疑,这老师说了半天,简直文不对题嘛。其实,那让我们爱不释手的,常常是另外一些理由,我们不曾想到的理由。我们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和问题无关,即使普遍以为完美无缺的答案,也未必和问题有实质性的关联。答案总是一种偏离,偏移,游移,正是在这样的答案中,问题与其说获得了解答,不如说有了新的向度和维度。这样说来,在给出喜欢一本书的理由时,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又一次,更多地表现、表达和表达心底的喜欢而已。想想看,当你提出这个问题,默念这个问题,三番五次地追问“我为什么喜欢它”时,那意义重大的事件,正是“喜欢”这个词一遍又一遍地得以重复。重复又不仅仅是重复。重复从来就不只是重复。

思考就是全部,即使没有答案。喜欢就是喜欢,无需条分缕析的理由。换言之,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答案。反思喜欢之为喜欢的缘由,就是一种根据。

“懂”的真谛

讲课的过程中,我偶尔会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懂。或者,他为什么这么想,我还没有弄清楚。我觉得很难,我是不懂了,你们慢慢思考吧,也许对你们来说很简单。呵呵,我这样的老师,说好听点是谦虚,难听点说是浅薄。客观地说,我是实话实说而已。

最近讲授法兰克福学派,说实在的,我只能在文字的表面上游荡。中国学者为此写了太多的文章和专著,我读过,也写过一两篇,但深度如何,只有天知道了。我是越来越知道自己无知了。熟悉哲学史的人会说,知道自己无知就是最大的知。话是这么说,可是,知道自己无知的那种滋味,远不如不知道的好。谁愿意自己无知呢,谁不希望自己天文地理一通百通呢?承认自己无知,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只是回到思想的起点而已。可承认这一点,多少需要一些勇气。面对学生,教室里眼巴巴地盯着老师,希望从老师这里学点秘籍的学生,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我常常会有一种自毁脸面、自甘堕落的羞愧。

懂意味着什么,读到什么地步,讲到什么地步,才算是懂了呢?读书的时候,讲课的时候,我一次次地想到这些问题。无论如何,懂不是站在文本的彼岸,不是岸上的渔夫。要多少懂一些,就必须下到河里去,必须游到河对岸去。设身处地和文本一起,经历文本经历的一切,这是前辈告诫过我们的。这样的过程,就是把自我暂且忘记,进而投入文本中去,投入文本的历史和风风雨雨中去,那文本由此成为作为读者的我们的文本,那字词句似乎是经由我们的头脑,一点点地流露出来。所谓全神贯注,所谓出神入化,大约都有这样的意思。这样当然不错,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的体会。

这样的投入,不只是投入所阅读的那个文本,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毋宁说是投入文本所从属的文本之流中去,文本的历史的海洋中去。已经有太多太多的文本,我们无论选择哪一个,其实也是在阅读其他的文本,所有的文本。我们阅读阿多诺也好,马克思也好,康德也好,柏拉图也好,孔子也好,都是在阅读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每个经典作家的意义,都在于他在人类文明史中的表现和位置。我们对某个经典的不怎么懂乃至无知,也就是对其他经典的隔膜,因而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懵懂。我们的一生,都始终处于学习的过程之中,读柏拉图多一点,读康德就可能少一些,读现代多一些,读后现代就可能少一些,这样说来,我们总是有所局限,所谓的不懂乃至无知,正是源于这样的局限。谁能摆脱这样的局限呢?我们始终是无知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是带领学生一起求学罢了。

当然,我们可以有另外一种乐观的理解。无论是投身到河里,还是奋力游到河的对岸,都是“我”在行动。行动的主体是“我”。河流也罢,对岸的树木花草也罢,都是“我”的一部分,或者是背景,或者是布景,反正都是我视力所及,思想和感觉所及。这样说来,我阅读,就是努力把文本纳入我的领地;我讲解,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我的领地。当我说我也不是很懂的时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领地不够宽敞,不够华美而惭愧罢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园风景宜人呢?可即使自己的家很狭隘,也不能不引领学生进入,至少自己的狭隘作为反面教材,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更大的家园。在我求学的时候,每每对老师讲述的不满足,不以为然,就自己去图书馆里浏览,希望找到更好更深更恰当的解释。

真正意义上的懂只有一种,就是提出自己的概念构架,把解读的文本梳理一番。譬如,基于自己的概念和命题来解读霍克海默或阿多诺,给它一个消解,一个安置。解读就是解构,用自己的概念构架把它解构掉,大致也就可以说自己懂了。归根结底,我们是不可能融入霍克海默或阿多诺的文本之家的,与其苦苦地做这样的努力,不如把它纳入自己的囊中好了。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我的喉咙,我的胃,我整个的器官要具有这个能力,还需要很多年的功夫。目前的解读,只能是慢慢培养这方面的功夫。若有幸有那样的时候,我的解读也就是有待解读的文本了。如此说来,真正意义上的懂,就是在另外一个山头上,和解读的文本对峙,遥相望,唇枪舌剑。

老师只不过是老师而已。负责的老师,不在于他对文本本身阐释得多么深入,而在于他引领的道路是否具有启示性。提示学生必要的参考书目,告诉他们基本的解读方法,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文本,告诉学生不同的入门办法。这样的讲述,不免类似于数学老师的题型训练。可说到底,老师只能是教练,可以带领学生行走一段,但也只能是不长不短的一段而已。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学生,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只要是自己切实的体验,总会给学生一些帮助。紧接着的,就是学生自己独自去体验体会了。老师所能做的,就是把学生引到合适的门口,或者抵达门口的途中。

想到这里,我多少有些释然。

读后感

女儿每每要买新书,我说好啊,只是买一本读一本要写一篇读后感。那别买了我也不看了。女儿很是干脆。话是那么说,我还是尽力满足女儿好读书的习惯。写读后感岂是容易的事?我自己都做不到,怎能要求女儿?不过,对于读后感包括的内容,可以稍加论说。

所谓读后感,首先是眼前的这本书和想象中的区别。在阅读之前,我们早已生发诸多想象,想象即期待,期待即诱惑。阅读之旅,无论离想象愈近还是愈远,想象总归是想象,神秘还是神秘。书自然地躲避读者,拒绝读者,没有谁能完全读懂一本书,所谓读者和作者的融合,不过是读者刹那间的灵魂出窍。

读后感,还是眼前这本书和之前过目的其他书的区别。不敢说读书破万卷,每个人多少都读过一些书。阅读一本新书过程中,涌现的种种感受都牵涉到另外的书,其他的书,读过的、听说的和想象过的。很自然地会有一种比较。通常情况下,既有的阅读融入生活,成为新的阅读的背景,作为读者的我们为新书而感念时,也就很少意识到,这种感念蕴含着与昔日阅读的比较。

一本书读过,可能增添了新的知识,带来新的感悟,也可能促使读者作出新的人生设计,改弦易辙,幡然悔悟。书把读者引向它的周围,然后为读者指出未来的方向。纵然不能说读书只是手段,读书本身绝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一定有更大的目标萦绕,诸如美德,诸如历史,等等。

当读者说这本书带来一种新的感受时,他显然是说,之前的书不曾有过这种感受,或许他曾经体会,后来遗忘了,捧起这本书,他再次拥有曾经的美妙无穷。事实上,没有什么可以重复,世易时移,所谓重复不过幻觉而已。我们手中的《人生》,不再是20年前的版本,即使翻箱倒柜觅到它,感觉亦万重变迁。

一位读者说,某某书在他的阅读史上具有转折点或里程碑的意义。他显然是在告别某些东西,新的世界在眼前敞开,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的步伐,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在朋友的书架上,摩挲一本心仪已久的书,我心狂喜。只是每页的边角有一些批注,是朋友的朋友的读后感。“这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吧?”朋友略带不安:影响?这有什么不好吗?为什么拒绝影响?批注即使干扰阅读,我也可以和它相抗衡。还是相当的自信,呵呵。

每每在书店胡乱翻书,果真购置回家的书,却是非常之挑剔。有专业书,非专业书,也有小人书。农民的后代渐渐小资,所读的书益发精致,自责与歉疚也就随之而生。阅读的初衷在于救赎,结果却常常是更多的负重。

从昨晚到今天上午,一直在读薄薄的宋词,是女儿最近从书店买的。反复咀嚼,乐此不疲。最早对宋词的痴迷,是在高中时期,此后,就转向20世纪的新诗。而今重读宋词,万千感慨,真要写点读后感出来,却一筹莫展,于是有了上述不着边际的宏论。看来,宏论所以流行,只是因为容易。

(作者系闻喜籍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史馆副馆长。本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