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访王水成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22

本报记者 杨红义 杨 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读书的好处,是古往今来人类永恒的话题。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品质的阅读,总是让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保持思想活力,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得到智慧启发,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滋养浩然正气。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面对转型时代、纷繁世事,迫切需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书籍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为什么要读书?要读什么样的书?怎样才能把书读好?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专访读书人王水成,聆听这位运城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司法厅原党委书记、厅长,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的现身说法、真知灼见。

王水成在书房伏案疾书,这样记笔记的习惯他已保持了数十年。

为“强”而读

王水成的书房,是一座小型图书馆。素朴的实木书柜像赭石色的海潮,浩浩荡荡,从进门的玄关处发端,又层层叠叠地向屋内推进。书柜之高,几乎与天花板相接。

王水成把这里命名为“学海苑”。置身其中,成千上万册名著典籍、人物传记、管理类书籍林林总总,可谓汗牛充栋,让人惊叹不已。这个地下藏书室,几乎就是一座小型的“河东书房”。

开卷有益,读书无忌。王水成的藏书,从“学海苑”书架不断“外溢”,“蔓延”到客厅、到茶室,甚至走廊的每一个角落。“这只是我藏书的一半多。”王水成说,“还有更多的书,在别处存放着。”

“学海苑”藏的是书,孕育的是信念和精神。王水成的书桌上,他最爱不释手的《毛泽东读书治国》《毛泽东的读书人生》《邓小平论改革开放》,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赫然入目。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得读良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前辈先贤的座右铭,也是王水成的座右铭。学以修身、学以笃行、学以报国,王水成慎终如始。

王水成的书房有个专柜,关于毛泽东的图书可谓应有尽有。书架的一角,整齐码放着他几十年来积累的关于毛泽东的读书笔记。笔记本大小不一,有的已经泛黄,有的还很新,但都工工整整地贴着标签,分门别类,按年份排列。随手翻开一本笔记,每一页不仅有摘抄,还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有结合实际的独到见解。

王水成的青年时期,没有条件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然而,先贤书籍中获取到的精神营养,砥砺塑造了其自强不息的人生品格。

1976年,22岁的王水成担任新绛县委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队长,在新绛县曲村蹲点下乡。他组织发动群众,打深井4眼,修筑盘山渠道1.5公里,修建蓄水池并将提水高度达到60米,在旱垣地区实现全村人均1亩水浇地,受到地委行署的表彰奖励。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1977年至1978年,王水成在担任新绛县农田基本建设兵团政委、党委书记期间,按照县委的部署安排,组织带领1800余名男女青年,开展了一场“五十华里一条线,四十华里对着干,两万雄狮战河滩,定叫荒滩变江南”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开山砸石、修渠建站、平田整地、修筑汾河堤坝,确保沿汾村庄及农田不被涨水淹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979年,王水成担任新绛县城改造副总指挥。他常常奔波在县城南北大街上,在搞拆迁、挖渠道、修马路的工地上,历时1年多完成了新绛历史文化名城的县城改扩建任务,为彻底解决长期以来“新绛街上不能站”(街道狭窄)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差不代表能力弱,起点低不等于水平低。只要肯读书学习,人人都能强起来。”王水成说,“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在我眼里,书中只有‘强中强’。”

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他的办公桌上书桌前都放着一个“闲谈莫超五分钟”的牌子,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公务外出,王水成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每次出差,一个行李箱、一本资料和一个茶杯,就是他嗜书如命的标配。每到一个地方,他从不去逛街打卡拍照,而是一猛子扎进当地书店,把从每个月生活开销中“克扣”的钱用来买书。

“学海苑”内插架万轴藏书甚富。

千里迢迢背回来的书,都由爱人帮他仔细整理、精心归档。书房内层层叠叠的书都被他仔细读过,有些书页甚至已经微微卷曲。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一世的事……”王水成说。1999年7月,王水成从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班毕业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2002年3月至2003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他参加了中央党校第18期中青班的学习,也是当时运城市唯一参加这种班次培训的领导干部。

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王水成把学习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把社会性调研、出国考察访问和研究课题、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写出一批有质量、有深度的文章,各门学科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撰写的《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的实践与思考》发表在《学习时报》上;撰写的《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几点体会》发表在《决策参考》《理论学苑》上;撰写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内陆农业“走出去”》刊登在《学习研究参考》上;主编的《与时俱进 求实创新》重要论文选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主编的《运城人物志》《运城名胜》大型图书和《五千年文明话运城》光盘分别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出版发行。

从名不见经传的原籍乡村小学读到我党最高学府——中央党校,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王水成竟拿到硕士研究生学位,被授予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个人殊荣。

为用“真”读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是王水成的读书观。毛泽东同志关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的论述,影响着他近50年的工作生涯。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理论引领实践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指出:“边学边干,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辩证法!”回顾百年奋斗征程,我们党就是在革命中学习革命,在建设中学习建设,在改革中学习改革。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分享读书心得,特地提到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王水成推荐读政治、经济、哲学、管理、法治等“十种书”,秉承急用先学,现学现用;追根问底,一追到底;边学边思,学思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五项读书原则”,讲究一追到底,努力把“薄书看厚,厚书看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水成说,要锲而不舍“为用而读”,解放思想“活学活用”,要通过读书学习使自己“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懂什么,干什么成什么”。

1984年1月,29岁的王水成被组织破格选拔任命为共青团运城地委书记,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团地委书记。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党的青年工作广阔舞台上,王水成开启了带领河东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青春历程。

上任后,王水成主抓的第一件事情是,按照干部“四化”标准,迅速选调了一批优秀青年大学生充实到团地委机关各个部室。在担任团地委书记8年时间里,他开创了“依靠党建带团建,搞好团建促发展”的工作新局面,全区共青团的整体工作成为全省示范标杆。在响应团中央开展的“全国万名创造杯”活动中获奖杯354个,占全省总数的34%,在全国地市中排名第一。1984年8月,由团中央牵头、国家五部委联合开展的六省(区)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首次协调现场会在运城地区河津召开。时隔5年,1990年10月,全国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总结表彰大会在永济召开,“全国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纪念碑”高高矗立在永济黄河岸边。1985年1月,运城团地委被团中央、当时的林业部授予“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队”光荣称号,是全国地市级团委中唯一的获奖单位。

1985年5月,王水成应邀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团中央召开的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经验发言,受到团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作专题汇报。1988年5月,王水成光荣当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大会。

2008年4月,组织上任命王水成为山西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他一入手就经过深入调研,确立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坚守法治、维护公正,推进和谐、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鲜明地提出“新班子要有新思路,新班子要有新举措,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班子要有新业绩”的工作目标,制定领导干部“要做政治上清醒坚定的领导者,要做作风上清正廉洁的领导者,要做工作上勤政实干的领导者,要做德才上合格优秀的领导者”的工作标准,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全面开展了“快马加鞭争上游,万马奔腾创一流”的活动,开创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在工作中,他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把县乡两级司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实行“扶优扶强、鞭打慢牛、倾斜基层”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力量的加强,不断强化了全省开展司法行政工作在人、财、物方面的保障能力,全省各级司法行政系统的业务办公用房、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条件明显改善,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受到了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奖励。5年间,中央部委和山西省四大班子领导先后到省司法厅及司法行政系统视察调研工作共计86人次。

特别是,随着职级的提升,王水成还不断学习领导科学、管理艺术,成为这一领域的理论家、实干家。

2023年11月28日,山西省委党校举办“红色学府大讲堂”第49讲,王水成作为省委党校客座教授应邀走上党校讲台,以“学习领导科学 实行科学领导”为题作专题报告。省委党校校(院)领导及相关教研部教师,全体在校主体班学员及各市委党校主体班学员和教师以视频教学方式,一同听讲。

2024年6月11日,在运城市委党校报告厅,王水成为市委党校第22期市管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第4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16期青年干部培训班的200余名学员,讲了一堂题为《学习领导科学 实行科学领导》的党课。这位市委党校特聘的客座教授,作为市委的老领导,令不少学员倍感亲切、如沐春风。

为“行”常读

2024年4月7日,第75个“世界卫生日”,运城市广播电视台固定栏目《健康第一·第一健康之“百集成语讲健康”》迎来了她的3岁生日。

“喜怒哀乐有健康”“琴棋书画有健康”“吃喝玩乐有健康”“手不释卷有健康”“业精于勤有健康”……“百集成语讲健康”,深入浅出、有口皆碑。其剪辑视频的线上作品,浏览量突破百万,点赞量超过10万,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

伴随着一个个健康话题,一系列关乎人们身心健康的养生观念和养生方法,逐渐走进大众生活。这背后,离不开栏目主讲嘉宾王水成的超常努力。

王水成提出“健康第一·第一健康”理念和《百集成语讲健康》,它让广大人民群众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它不是简单的理论照抄和“拿来主义”,而是边学边思、学思结合的成果。

王水成读过的书,批注圈圈梗梗密密麻麻;写下的心得笔记洋洋洒洒,数以万计。日积月累的不断研学,使王水成逐渐从一个“没有学医的学历、没有从医的经历”的养生健康外行成为内行。有人这样称赞他:原本外行成内行,不当厅长当“医生”,时时处处为健康,长年累月忙不停。

知行合一,越读越“行”。正如王阳明所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知”与“行”之间,王水成含和守素、笃行如初。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星光不负赶路人。回望王水成走过的路,我们发现有太多的“行”,太多的“第一”:

任运城团地委书记期间,运城团地委被团中央、林业部授予“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队”光荣称号,在全国地市级团委中唯一获此殊荣;全区少先队战线在团中央开展的“全国万名创造杯”活动中获奖杯354个占全省总数34%,在全国地市中遥遥领先,开创了运城共青团两个历史第一。

任闻喜县委书记7年间,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财政收入由2962万元一路飙升至超亿元、达到1.38亿元,各项经济指标综合排队连续5年名列运城全区第1名,成为名副其实的“河东强县,三晋富县”。闻喜县创建成了全国能源建设先进县、全国节水农业示范县和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闻喜速度、闻喜效益、闻喜现象”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任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期间,王水成积极主导市委市政府组建挂牌成立运城市文物局,奠定了运城作为全省、全国文物大市的不二地位,从此全市安全保管保护保卫地上地下国保省保市保文物有了组织保障。他亲自策划、组织主办的中国运城关公文化节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这个“第一”,那个“第一”……王水成工作生涯中的100多个“第一”,是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的最好诠释。他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份责任、一种境界、一份使命。在共青团岗位上的激情燃烧,在县委领导岗位上的为民造福,在宣传战线岗位上的传承弘扬,在纪检岗位上的党风廉政,在司法行政岗位上的开创新局。特别是,潜心专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担任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运城市委党校等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开创了山西省司法厅历史上的多个“第一”。

退休之后的王水成,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和“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主动投身到健康中国建设行动当中,组建成立三晋文化研究会“健康第一·第一健康”专业委员会和山西省爱民健康基金会。他提出的“健康第一、第一健康”理念以及传播健康理念、传授健康知识、传递健康信息、传导健康行为等健康“四大支柱”,经国家版权局正式批准并颁发了登记证书。他精心总结用百条成语来解读健康知识,也经国家版权局正式批准并颁发了登记证书,成为全国该领域健康研究、健康传播的专利产品,在这一领域实属罕见。他利用自己学习、研究并储备了多年的科学健康养生知识的优势,在央视频,省、市广播电视台开设了《健康第一·第一健康》专栏。他亲自参加节目访谈,用百集成语讲健康,向社会大众传播健康理念、传授健康知识、传递健康信息、传导健康行为,努力实现个人健康、家庭健康、社会健康、全民健康。

荧屏之下,王水成也没有歇过脚,各地邀请他作健康讲座的人络绎不绝,他都热心接受健康讲课任务,成了一名健康公益大使。中国国家抗衰老促进会理事会授予他“健康使者”的光荣称号。他的奋斗目标是,五年录制电视健康访谈节目500集,一年100集;开展健康大讲堂讲座500场,目前已经讲了170多场。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读书,评书,讲书,写书,赠书……王水成与书结缘、以书为伴、嗜书如命,人生书香烂漫、风光无限。

好读书,读书好,书读好,以读书秉持党性,以读书践行使命,以读书赋能“书香运城”“书香山西”,王水成永远在路上。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