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4-12-27
魏仕俊
身处职场,我们工作时回复最多的词大抵是“好的”“收到”,简单明了之中也蕴含着万千思绪。胡思乱想中不禁好奇,古代职场有没有同类的“办公用语”呢?
古代职场的“唯唯诺诺”
按《史记》所载,太史公描写的鸿门宴前戏,其中出现三次“诺”的应答。第一次,刘邦对项伯解释时,项伯的“诺”是对朋友的主公、与项王政治地位对等的刘邦的回应,有尊“贵”之意。而项伯给刘邦提示后,刘邦也称“诺”,这是刘邦对恩人的回应,有尊“重”之意。至于项伯回营后,项羽对项伯所说的建议,表示“诺”,是对“季父”叔叔的尊重。可见一个“诺”字,在秦汉职场交涉里颇有深意。
而“唯”与“诺”也可各自叠加使用表示“收到”。如卓文君的爱人司马相如在其传世大作《子虚赋》里曾写,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期望问他楚国的状况,子虚推脱一番,齐王再次追问,“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子虚就先回答“唯唯”,进而展开介绍,这和职场上回复“好的”有些相似,更有恭顺之意,故有“唯唯连声”这一成语。《史记·商君列传》里也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此处的“诺诺”也是连连称好的意思,也有成语叫“诺诺连声”。因二者含义与态度相近,故而它们也能排列组成“唯唯诺诺”。
职场应答里“诺”的礼仪化
“诺”的应答在古代“职场”的使用时长超过千年,并在东晋发展成一种唱喏之礼(编者注:“喏”通“诺”)。“唱喏”,一般是下级接到上级的指令时,弯腰鞠躬,双手做叉手礼,口中唱喏,表示谦恭,逐渐成为一种交际礼俗。
唐朝时期,唱喏仍是应答的流行礼仪。这种“唱喏”的表现形式在影视作品《长安十二时辰》里有所还原。两宋直至明朝,“唱喏”虽然应用得更为频繁,却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清代最常见的“嗻”
2001年春晚,冯巩、郭冬临主演的《得寸进尺》讽刺的就是当时热播的清宫剧。面对郭冬临一连串的“小巩子”“背朕出宫”,冯巩不断回应“嗻”,后面在冯巩的哄骗下,二人身份对调,冯巩喊出“背朕出宫”时,郭冬临反应过来说“我蜇死你”,惹得大家捧腹大笑。这里面就蕴藏着“清代职场应答”的必用话语——“嗻”。
“嗻”来自满语je,表示仆人对主子或宾客的应答之词,《清文鉴》释之为“尊贵之人呼唤时的应答声”,一般只有满族“包衣”能够使用。而包衣不光用“嗻”来回应,对“主子”作出应答时,也必须自称“奴才”,以自降身份来抬高主人。“嗻”的回应在许多影视作品里会误用成“喳”。实际上,满语里的“喳”发音作“ja”,其意思为“便宜,容易的”,与“嗻”并不混同。
溥仪的内弟润麒曾说:“看到影视剧里皇上吩咐完,太监大多回答‘喳’,要是当年在宫里非挨打不可。不能答应喳,否则皇上一定大怒:喳?你扎谁呀?”根据这种现身说法可见,“喳”字的确是不能用来应答的。时光流转,“诺”或“嗻”已不再流行于当今社会,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声“收到”,无论是回应任务还是表示尊重都必不可少。
(《国家人文历史》)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