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4-12-27
张舟子
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一直以来,这个故事的主题都被解读为君主求贤若渴,最终以诚意感动大贤。第一个讲这个故事的诸葛亮,在他著名的《出师表》里是这样讲述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诸葛亮的叙述中,这个故事的情节、主题都已经完全规定好了。随后的陈寿,就是沿着诸葛亮的思路往下讲的。陈寿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还记录了刘备和诸葛亮见面之后的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显示了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高瞻远瞩的大贤,值得刘备三顾茅庐。最后,再经过罗贯中的加工、演义,赋予了这个故事以血肉,给故事插上了翅膀,使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成为历代知识分子最为羡慕和向往的君臣关系。
诸葛亮需要考察刘备的诚意,并观察刘备的抱负和志向,但是,以诸葛亮的聪明睿智,完全可以通过一次谈话来考察,根本没有必要一次次避而不见。显然,他需要利用这一段时间去做更为重要的工作。
诸葛亮要做的更为重要的工作,第一步就是研究刘备。刘备的志向、抱负、对自己的诚意当然是要研究的,但更需要研究的是刘备的前途。从我们后世的眼光看,刘备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具有很多优秀品质。但是,在当时人的眼里,刘备在遇到诸葛亮的时候,显然成就有限,算不得一颗政治明星。虽然在此之前,知人善任的曹操曾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刘备当时的成就,还没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当时没有新媒体、网络这样发达的传播渠道,曹操只是群雄中的一个,他随意的一句言论还不足以以最高指示的形式向天下传达,而且诸葛亮未必知道曹操这句话。也许诸葛亮的好友徐元直曾经给诸葛亮介绍过刘备的情况,但诸葛亮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入调研和精密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毕竟这是关乎一生命运的大事。
诸葛亮的结论是:刘备是一位仁义贤明的君主,他的事业前途远大,值得用自己的一生去和他追求一个伟大的理想。
那么,该如何追求这个伟大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回答这个问题,要比回答第一个问题难得多。丝毫不用怀疑诸葛亮这个时候已经具备了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对于天下形势,一定已经在心里分析过无数次。但是,他一定没有站在刘备的立场上,分析过刘备集团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形势,并从中脱颖而出。那时候,刘备的力量那么弱: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地盘那么小,驻扎在新野这块弹丸之地,而且还是以依附刘表为代价换来的。刘备的经历是那么惨淡,先后依附过吕布、曹操、袁绍,最后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得不投奔刘表。对这样一个虽有无限潜力现实却无比艰难的刘备集团来说,路在哪里?该如何去开创一个辉煌灿烂的大局面?
搜集情报,分析形势,预测未来,寻求道路……渐渐地,一篇辉耀古今的《隆中对》在诸葛亮的胸中形成了。
刘备又来了。这一次诸葛亮再也不用找什么借口避而不见了。他无比自信地打开大门,对刘备和盘托出他酝酿已久的伟大战略。这时候的诸葛亮一定是闪闪发亮的,他的一席话让刘备醍醐灌顶,如拨云见日。这时候的刘备,一定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随着诸葛亮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觉得自己的胸怀迅速开阔、境界不断提升,眼前的道路也变得开阔、坚实。于是,两双手,历史性地握在了一起;两颗心,相印在同一个目标之中。历史,将为此发生改变。(《汴梁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