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法报时间:2024-07-12
中国的汉字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籀文(大篆)。到战国各国的半象形、半符号的文字,沿用了很久。
战国时期,不但各国的政治、经济是分裂的,文字也不统一。各国文字不同就有很大问题,比如秦始皇发布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到了东边,齐国不认识,到了南边,楚国也不认识,命令就成了摆设。
各国文字相异,写法不相同,给交流和政策的推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文字不但要统一,还要重新设计。
秦始皇把这任务交给了李斯。
李斯知道文字统一的重要性,迅速组织了汉字规范化编写小组,认真总结和改进六国和前代留下来的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画,省略异体字形,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作秦篆,也就是小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人们第一次为汉字书写确立一套标准化、方法化教程。但这还不是终点。如果秦朝以前的人还把写字当作一个简单的符号的话,那李斯已经开始构思汉字的未来了。
李斯知道,小篆的未来不仅仅要承载文字,传播文化,还要有美感。这样的文字书写才是艺术,才可以叫作“书法”。
于是,李斯开始了赋予书法美的设计。
李斯赋予小篆的第一个美感是,端正。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正体现出煌煌大秦,像泰山一样稳。
这还远远不够,新的帝国文化要纯净,要像玉石一样不留杂质,笔画就要像玉一样纯粹。
接下来,还要如鼎一样正直、如丝带一样飘逸。
小篆就是基于这些原则,带着大秦帝国的新锐之气,带着大秦帝国的磅礴之气,在李斯的手里完美的创造出来。 (《书法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