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打尖”小考

来源:联谊报时间:2024-07-12

□王兆贵

在《西游记后传》中,碧游仙子来到陈官镇悦来客栈,掌柜的立马起身恭迎说:“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喜欢通俗演义、话本小说、武侠小说或古装戏剧的朋友,对“打尖”一词并不陌生,甚至耳熟能详。这句在江湖叙事中经常冒出来的道白,其实早就有之,后来传为经典台词,并被借用为幽默风趣的广告语。

作为方言,“打尖”之说,在京津与闽越地区都曾出现过,但说法并不完全相同。据说,在广东口语中,“打尖”也有“插队”的意思,而京津地区则把“插队”叫作“加塞”。除在各地方言中所指有别外,“打尖”多被解释为用餐,或疑为“打火”“打间”的转音或误读,认真辨析起来,总感觉不够妥帖。那么,“打尖”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呢?

“打尖”本是园艺术语的通俗说法。果农为了抑制藤蔓疯长,让瓜果得到更多的营养,往往会不时地将冗余的枝丫和梢头间除,俗称就叫“打尖”。

到了文学作品中,“打尖”用作借代义,类似蜻蜓点水、蜂蝶掠花,泛指途中进客栈、驿馆歇脚。歇脚的内容,包括打点精神喘喘气、喝点茶水解解渴、饮点酒水解解乏、来点小吃垫垫饥。

《广雅·释诂三》注明,“尖”是“止”的俗字,意为“小憩”。在《昭通方言疏证·释词·释言五》中,近代国学大师姜亮夫就此解释说,“昭人谓旅途小憩为打尖”。“打”是泛化动词,与“尖”合用,换作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打发舌尖”,理解为“到此打卡,补充能量”也说得通。

从方言口语到文字表述,“打尖”一词究竟源于何时,出自何典,目前尚无确凿的翔实考据。

清代同治年间山东莒州知州福格,对风俗掌故颇有研究,在他所著的笔记文《听雨丛谈》里提到,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中就有类似“打尖”的台词。话说张君瑞离别崔莺莺,进京赶考途中,夜宿草桥店客栈。第二天一大早,仆人发话说:“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这家客栈不提供早餐,要吃早点得另寻饭馆。这说明,至少在元代之前,只有“打火”之说,尚未流行“打尖”这个词。到了明末清初,在《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镜花缘》等通俗读物中,“打尖”一词的使用频率就多了起来,所以福格才说,“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

回到本文开头,悦来客栈的掌柜之所以问“客官,打尖还是住店”,正说明“打尖”不是留宿时日,而是稍事休息攒攒劲,以便继续赶路。当今高速公路沿途设立的休息区,其实也是供过往司机和乘员“打尖”的所在,只是功能上比过去齐全多了,高级多了。 (《联谊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