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诗里话廉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4-16

□王凤

答任昉诗

南朝·到溉

予衣本百结,闽中徒八蚕。

假令金如粟,讵使廉夫贪。

到溉(477年~548年),字茂灌。他少孤贫,与弟到洽俱聪明有才学,时人比之“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陆云)。早年为御史中丞任昉所赏识,溉、洽常登门求教,以诗文相唱和,号称“兰台聚”。

“兰台聚”  资料图

到溉历任通直散骑常侍、太府卿、都官尚书、郢州长史、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昌)太守、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职。到溉本人清白自修,不好声色,居室简单,车服不事鲜华,举止朴素节俭,家门和睦,兄弟友爱,为武帝赏识,后因疾失明,临终前嘱以薄葬。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南梁文学家,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于梁武帝天监七年,年49岁。

任昉自幼“聪明神悟”“幼而好学,早知名”,四岁能诵诗,八岁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入梁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为王俭所重,任丹阳尹刘秉的主簿、竟陵王记室参军,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任昉历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太守。任昉一生仕宋、齐、梁三代,为官清廉,仁爱恤民,离开义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监七年(508年)卒于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

在这首诗中,“百结”是指用碎布缀成的衣服,形容衣多补缀;“八蚕”是指古代福州养的一种一年八熟的蚕;“讵”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哪里”的意思。

这首回应诗的大概意思就是:我本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虽然当地一年能收多次蚕丝,当太守也有购买锦绸衣衫的财力条件;即使我金钱多的如粟米一样,但我的心性没有变,怎么能让我由清官变成贪吏呢?

任昉、到溉皆是南朝时有名的廉吏,二人为好友,且任昉有恩于到溉。到溉任建安郡(今在福建)太守时,任昉请到溉赠予自己一件当地出产的“二衫段”,到溉因为人清廉,家无余财,难以应其请求,遂写下这首诗以答复任昉,诗拒索贿,掷地有声。

面对栽培、提携自己的老领导,提出想要自己辖区独有的一件特产,应该怎么办?有的官员也许是闻风而动,立即行动,千挑万选,安排专人,甚至亲自联络、送上门,并借机与老上司、老领导联络感情、加深印象,并以此为媒介,隔三岔五以送东西的名义,到上级领导家去坐一坐,汇报汇报工作,联络联络感情。

而南北朝时期的到溉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他没有送上老上级指明要的“二衫段”,而是给老领导回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廉诗作为回应。

按常理,任昉是到溉的伯乐,二人又同朝为官,可谓亦师亦友。老领导提出这么一个要求,恰好是你辖区的特产,别的地方又买不到,对老领导这个不算过分的要求,理应满足。为什么到溉没有满足,而是以一首诗婉言谢绝呢?笔者以为这件“二衫段”应该不是普通的土特产,而是一件价值不菲的高端产品,甚至是限量生产的贡品。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大概确实不应该送,送了就违反了廉洁纪律;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价格昂贵,个人无法负担,类似今天的陈年普洱茶、景德镇瓷器或者是天价和田玉、檀香木家具、冬虫夏草等,这些特产不同于一般的土特产,而是名贵特产。

史载,到溉此人十分清廉,刚正不阿,在所任职位上都以清白进行自我约束。所穿鞋帽十年才换一次,朝服也是破烂不堪,到处打着补丁,这样的经济条件想给老领导送一件“二衫段”,确实是勉为其难,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到溉确实是一位自奉甚俭、清廉自守的清官。尽管没有满足老领导的要求,但这丝毫不影响二人的私人感情。任昉去世后,到溉专门撰文悼念,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哲人谢世,楷模长逝。借鉴安在,指途觅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