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河津阮氏双碑楼:皇家嘉奖阮氏父子善行的物证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4-16

□胡洪宾

河东,顾名思义就是黄河以东。从地图上看,泛指晋南这部分土地。

晋南河东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底蕴,古迹星罗棋布,俯首可拾。

在黄河流经的河东,有17个距母亲河最近的国保单位。这些国保单位如星辰,在大拐弯处散发点点光辉,如同众星拱北辰,点缀着河东大地。它们穿越时代的风尘,记录着年华的流转,描绘着历史的脉络。

这一方厚土被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河面点缀得熠熠生辉。古耿龙门便是被大河点缀的其中之一。

黄河湾以阮姓命名

河津,上古属“皮氏”之地,“皮氏”既是古帝氏之名,亦是古部落之名,后为殷商所灭。阳村乡(今阳村街道)古皮氏城遗址便是那时的见证。西周时,河津为诸侯国冀国、耿国、韩国所在,均被晋灭。河津市区东南的山王村古耿国遗址便记录了那段历史。春秋时期,晋国宗法分封制度开始瓦解,县制推行,故河津在秦汉曾设皮氏县,北魏则改为龙门县。而今,禹门口的大梯子崖景区便是北魏孝文帝千年前修建的防御工事。宋时,河津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名“河津”,沿用至今,寓为“大河要津”。

黄汾二河交汇将不大的河津分为汾南、汾北。距离黄河最近的国保单位里,位于河津汾南的唯有小梁乡西梁村阮氏双碑楼。

西梁村位于黄汾交汇的三角地带,是汾河河津段的最后一个村。汾河段在西梁村域内流长4.6公里,自东往西从西梁村穿村而过,经西梁阮家湾出境入万荣汾河段。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而这九十九道湾中唯一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只有河津西梁的阮家湾。河湾附近不仅有村叫阮家湾村,在黄河上还有阮家渡。该渡口当时行船最多时将近百余条,当地流传有“黄河行船九十九,白银入框斗数斗”的说法。当年,本土盐池的盐经阮家渡运往陕西,船只往来,两岸粮、棉、布等特产也因此进行交易。据说,万荣李家大院的李子用当年去陕西经商走的也是阮家渡。可见,近代时,阮家渡口极为繁荣。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黄河大坝的建成,河水西移,阮家渡随之成了历史。

这里所谓阮家便是河津西梁村的阮家。

据阮家家谱记载,阮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湖广襄阳府枣阳县移居河津县南卫村,不久其三世阮腾东徙至西梁村,至今已六百余年。阮氏一门世代艰苦创业,发展至清代时事业鼎盛,家族兴旺。

从村名到渡口皆以阮字打头,足见其家族当时之盛名。

嘉奖阮氏父子懿行

西梁村有一座地标建筑——阮氏双碑楼,为清代武德佐骑尉阮廷实与其子阮凌云的德行碑楼,系父子双碑楼,西边为父,东边为子,分别建于清光绪三年和清光绪五年。该碑楼价值非凡,古今共鉴,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两座碑楼坐西北朝东南,形制相同,均为仿木结构砖雕碑楼,单檐歇山顶,通高13米。两碑楼内分别置青石质四明碑一通,父亲碑全称“皇清例赠武德佐骑尉乡饮耆宾阮翁讳廷实字充吾号信卿德行碑”;其子碑全称“皇清儒学生员乡饮介宾阮公讳凌云字仙梯号从龙德行碑”,皆由碑额、碑身、碑座组成,碑额正面浮雕蟠龙3条,其余三面均浮雕双龙戏珠。碑文亦自名家之手。

清代兴乡饮酒之礼制,每年由诸州县简选德高望重的绅士一人为宾,称为乡饮耆宾(“耆”指六十岁以上老人)。其次为介即介宾,再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所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送礼部备案。

这两通碑实则是皇家对阮氏父子的嘉奖。

碑楼四边有方形砖角柱,高2.6米,须弥座方鼓形柱础,四面均有匾额、石刻楹联。父碑楼四个方向的石匾分别为“范模”“遗爱”“英明”“忠信”;子碑楼四个方向的石匾分别为“方直”“温历”“端庄”“磊落”。楹联皆出自当时晋南进士之手。楼檐上刻有浮雕二龙戏珠、缠枝花卉图案,额枋雕有故事人物,平板枋上雕二方花卉连续图案。檐下置五踩双昂斗栱,龙形、卷叶耍头,转角斗栱正面为象鼻子耍头。两座碑楼台基较高,突显了碑楼的宏伟。

两座碑楼造型精致独特,砖雕繁复考究,技法精湛绝伦,实乃清代碑楼中的精品。如此保存完整的碑楼在晋南一带极为罕见,或可称为孤例。

阮氏双碑楼独特于其他国保,在于其是皇家为个人修建的嘉奖德行褒扬功绩的人文建筑。其为数不多的例赠更彰显它的显赫地位,背后体现的是这块土地的钟灵毓秀。

西梁村德善蔚然成风

透过碑楼探究其人,亦可发现动人故事。

阮廷实及其子孙之所以被树碑敬之,主要源自他们良善的德行。在同治、光绪年间,他们尽孝行善便享誉秦晋。阮氏一族忠孝仁爱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他们孝敬老人,敬兄护弟,善行乡里,德高望重。阮廷实孝养后母颐养天年;阮凌云出资为本村及邻村设防练勇,维护相邻平安。

清光绪三年是历史上罕见的荒灾年,阮氏父子为拯救一方生民,舍粥放饭,招工建碑楼,并倡社会募捐者达五省六十九县计百余人,每天求生做工者达数百人,救活黎民不计其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阮氏父子德行卓越,功著千秋,由此闻名遐迩。

阮氏家族的德善也影响到了西梁村。西梁村在清末民初便有重教尚文的风气,这还得源于阮氏家族的协助。据清同治末年史料载,阮廷实筹划,阮凌云次子阮在中于清光绪五年捐赠黄河滩地100余亩,作为学田,在西梁创办义学一所。学田每年出租的收入,作为教师的工资、膳食等办学经费,剩余资金逐年积累,又逐渐增建校舍,扩大规模。该义学规定,本村及邻近村的农民子弟入学者一律免费,学生甚众,农闲季节多达百人左右。西梁义学自清光绪五年创办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为国家建设和管理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两座碑楼虽然比不上高大巍峨的皇家宫殿,但依旧雄立于古耿龙门、黄汾交汇之中数百年。虽然其存在的历史时间并不长,但它折射出的精神价值却影响着几十万河津父老乡亲,更惊艳着河东大地,吸引了许多外来访古者前来瞻仰观摩。一座碑楼代表的是一个家族德善乡里的动人故事,传达的则是博爱、助人、仁义的精神。

今日站在西梁村内,望着迟暮沧桑的双碑楼,耳中似乎还能听到村人讲述着它背后的故事。汾水悠悠,黄河滔滔,它静默无声地注视着这方子民,护佑着这方文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