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灯具艺术的环保理念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3-01

张玉梅

中国用烛火照明的历史悠久,先民们在生活中用智慧创造出的灯具既美观又环保,让人叹为观止。春秋时期《楚辞》中有“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荣备些”的句子,兰膏明烛中的“膏”便是指用动物脂肪做成的灯油,点燃时油脂沿着灯芯慢慢上升到火焰里,随着上升的热气流挥发,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的灰烬会造成烟雾在室内弥漫,污染空气和环境。为了解决污染问题,许多造型新颖、工艺精湛的环保灯具应运而生。

铜质灯具的设计理念发展到汉代达到高峰,也可以算是汉代人高科技的发明创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青铜灯具,它就是西汉时期的彩绘雁鱼铜灯。这盏雁鱼铜灯用青铜铸造而成,高53厘米。它采用中国传统的鸿雁衔鱼的艺术造型,栩栩如生、逼真动人,是汉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雁鱼铜灯不仅造型美观大方,同时,它还极具巧思,有着先进的环保理念。

雁鱼铜灯的灯体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雁首颈、雁体、灯盘和灯罩。雁鱼铜灯的四个部分是套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自由拆装,十分便于擦洗。雁鱼铜灯的雁,就是其环保结构的主体。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都是中空且相通的。当灯火在鱼身内点燃后,烟雾和废气便会上升至雁颈,并导入雁体之中。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点燃雁鱼铜灯之前,还会在灯的体腔,也就是大雁的肚子里放入一些水。这样一来,燃灯后所产生的烟雾、废气,进入雁体后,经过水的稀释作用,减少或消除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这样就实现了铜灯的环保功效。

雁鱼铜灯中,鱼的中间开口,为灯盘巧妙地留出了位置。在雁鱼铜灯的灯盘一侧,附有一只灯柄,这个精巧的结构,可控制灯盘来回转动。同时,在圆形的灯盘之内,还有两道直壁的圈沿。其中,一道直壁圈沿以子母口的形式与灯盘固定,将二者稳定地套接在一起;而另一道直壁圈沿,则与两片弧形板套接,形成可以左右开合的灯罩,这样,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鱼身上的巧妙机关设计,直到今天都令人称奇。

汉代先民设计创造出的人物和动物形象灯,把生活中常见的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这些灯具尺度适宜、结构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增加了实用性之外的文化审美内涵。

古代灯具在艺术性、科学性、观赏性、实用性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工匠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各种纹饰,还运用漆彩绘、鎏金等多种工艺,表现出灯具的华丽高贵。汉代长信宫灯的通体鎏金、错银铜牛灯全身的错银饰工艺、雁鱼灯的全身彩绘纹饰就是表现了这种融浪漫与华丽高贵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敕庙”铜牛灯,1949年出土于长沙。以牛为灯形,牛角中空,上与一带喇叭状罩的圆管互相扣合,喇叭口正对牛背上的灯盘,牛腹中空,可盛水。点灯时,烟可由罩口进入圆管由牛角处进入盛水的腹中。1975年,江苏睢宁出土“东汉云纹铜牛灯”,也是采用牛的造型。相对上面介绍的几种灯,扬州出土的东汉错银铜牛灯,做工更加精美。它同样由灯座、灯罩等部分组装而成,各部分都可拆卸以便移动和清洗。牛背上驮小圆亭形灯座,带短小把手的灯盘,两片弧形竖菱形镂空屏板构成灯罩,燃灯时金属屏板往往烫手,屏板上多设了个小纽环便于隔热拉动。镂空的菱形格状孔,具有散热和透光作用。

西方人用的油灯,直到15世纪意大利人达·芬奇才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18世纪时法国人和瑞士人进一步用玻璃灯罩代替铁皮灯罩,并完善了油灯和灯罩的一系列设计,从而初步解决了控制油烟污染的问题。

古代环保灯具,每一件工艺都非常考究,造型设计精巧奇特,装饰风格高雅华丽,工艺技术高度发达,是公认的艺术珍品。它们是眺望历史的一扇窗口,将艺术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后人展示着两千多年前中国工匠的智慧与巧思,让现代人看到了古代人铸造青铜制品的高超技艺,看到了他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环保理念。(《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