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的打工人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2-28

张希奥

打工人“打工魂”:公鸡打鸣就得签到

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中,妻子催丈夫起床:“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这记录了春秋时期人们上班的场景:公鸡开始打鸣的时候,上朝的官员已经几乎都到了,日出东方天才刚亮之时,朝堂便已经非常热闹。

公鸡打鸣、日出东方之时,差不多是卯时,也就是早上的五点钟到七点钟。古人上班打卡叫“点卯”,因为他们卯时就得到办公地点清点人数,如果不点名,那就得签到,时间也设在卯时,所以又称“画卯”。

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起得比鸡早”的打工状态是有“优良”的传承。

滴滴滴:古人也有“门禁卡”

古代上班时间这么早,会不会有人因为起不来而找人代打卡呢?答案是:不会。

现代人上班要带门禁卡,古人也不例外,进入“办公场所”也有门禁卡,他们的门禁卡叫门籍。门籍一般是由竹片制成的,悬挂在“办公场所”门前,长约二尺,上面记录着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样貌特征等。到岗时要等门卫查验门籍后,方可进入工作场所。

对于门籍,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有记载:“籍者,尺二竹牒,记人之年名字物色县(悬)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

在没有智能人脸识别系统的时代,“门籍”就是属于古人自己的门禁系统,除了皇宫禁地,一般的县级衙署前往往也设有“门籍”,用以确认上班官员的身份和保证大家的安全。

到岗查验:打卡全凭一条“鱼”

到了唐朝,竹片制作的门籍变成了“鱼符”,是一种随身携带的鱼形符契,一般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分左右两片,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年龄、职位等信息,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以相契合。

鱼符相当于官员的身份证,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内庭,作为“底根”;右符由本人随身携带,作为查验时的身份证明。

到了明朝,又变成了用“牙牌”打卡,就是用象牙做的小牌子,上面刻着官员的名字和官职,是官员们出入宫禁的凭证。

清朝时则叫“腰牌”,一般为木制,长方形,由内务府发放,正面烫有“腰牌”字样,背面有持牌人姓名、年岁、面貌。腰牌每届三年需要缴旧换新,如持牌人员的职位有变动,应随时咨报内务府及景运门稽核。

无故旷工:要扣钱打板子

古人上班第一件事是“开会”。“上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代。高官们到皇宫里与皇帝奏事议政叫“朝会”,也叫“上朝班”;品阶比较低的官员就叫“上班”,地方官吏们到衙门上班叫“上衙”“衙参”“上值”。与此相对应,下班则被称为“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

古人上班考勤制度非常严格,大臣们凡无故缺席、迟到或朝班失仪,都属于违纪行为,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假如有事不能上朝,就得和现代人一样写假条,提前告知,在花名册上注明原因。

唐朝对于考勤制度有周密的规定。《唐会要》记载:“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

官员无故旷工要罚一个季度的俸禄,相当于三个月的工资,这可比现代公司缺勤的负激励严格多了。

上班早出晚归:白居易也忍不住吐槽

如此严格的规定,唐朝人也顶不住,就连大诗人白居易也写诗吐槽。白居易29岁开始当“京漂”,因为买不起房,在长安城租了个房子,离皇宫很远,每天上下班那是相当的辛苦。累得不行的白居易专门写了一首诗来大吐苦水,名字就叫做《晚归早出》,诗中写:“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下班回家都大晚上了,明天还要一大早起床,苦呀,不开心。什么时候才能辞职,自由自在地生活啊!(《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