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射艺”:冷兵器时代的绝技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2-27

今人对于弓,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在中国古代,射艺作为一门地位崇高的武艺,和剑术、拳法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武技的精华。

历史上,汉时的匈奴、南北朝时的鲜卑,宋元时的蒙古及清朝的女真后裔,无一不以骑射为立族之本。成吉思汗曾规定,每个兵士必须携带下列武器:弓二至三张(其中至少有一张好弓),三个装满箭的大箭筒。一个训练有素的骑射手每分钟可以射出十支箭。

随着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业文明的不断交融,尤其战国时赵武灵王首倡“胡服骑射”后,中原的习射之风就不断被强化。不仅军中的神射手总能出其不意灭杀敌方主将,大量射手群体更可在同一时间内远距离、大面积地杀伤敌方有生力量。鉴于弓箭在冷兵器中的威力,“控弦之士”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战争队列也往往是“左骑,右步,中列强弓劲弩”。

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射箭在民间的盛行。据载,北宋时长城脚下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600多人,参加的人员有3万多人。在国防建设贫弱的宋朝,弓箭社虽源于保家卫国的需要,但已具有今日专业射箭运动员组织的基本特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个地方曾颁布“习射令”,宣布:“人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以射箭的结果来断定官司输赢,这种做法虽然不可取,但射箭对人的心理素质水平的反映可见一斑。也许正因如此,从西周开始就产生了“射礼”,具有严格而复杂的仪式流程,从皇亲国戚到普通百姓都须躬行,不得逾越。春秋时,孔孟更是将“射礼”传统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融合进了儒家的礼乐教化体系,射箭成为春秋“六艺”之一,其文化内涵得到充分彰显。

据《周礼》记载,在“射礼”的整个流程中,第一番射是不计成绩的,只要求外表和体态合乎要求;第二番射才属于正式的比赛,射中箭靶即可计算成绩,称为“主皮”;而从第三番射开始,射手不仅要容、体合于礼,要射中箭靶,射姿还要与乐节相配合,以体现射手的深层修养。 (《中国文化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