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7-18
□张丽娜
一日三餐是现代人的饮食常态。生活富足,吃喝无忧,大伙儿经常琢磨的是怎么吃才更健康,“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可谓公认的标准。
咱们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对古代的老百姓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吃了上顿没下顿,饱汉不知饿汉饥,在古代可不是玩笑话,而是关乎生存的严肃问题。
原始社会农业萌芽,食物匮乏,河洛先民茹毛饮血,饥一顿饱一顿。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改进,种植、建筑技术提高,在河洛地区耕种、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洛阳盆地水源丰沛,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是古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人们在这里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偃师商城博物馆藏有先秦时期的青铜农具、食器等。那时的河洛地区已有相对稳定的粮食收成,但由于生产力落后,产量有限,劳动人民一天只能吃两顿粗茶淡饭,将就维持体力。
农耕时代的饭点得配合下地干活的时间。据甲骨文记载,殷商时期的人上午出门干活前吃一顿“大食”,后晌收工后吃一顿“小食”。《华夏饮食文化》一书中说,秦汉以前,老百姓每天通常是早晚两顿饭,早餐古称“朝食”或“饔(音同拥)”,饭点为上午10点至11点;晚餐古称“飧(音同孙)”,饭点在下午3点至5点。平民的晚餐比较简单,一般是拿朝食剩下的东西凑合一顿。
《论语》有云:“不时,不食。”《论语正义》说:“食必有时也。”成年人得有节制,讲规律,守礼法,按点吃饭。耐人寻味的是,贵族和平民的饭点不太一样。
唐宋时期,国富民强,经济繁荣,粮食产量大幅提高,长安、洛阳、开封、杭州等“一线城市”的百姓通过奋斗,也有机会过上一日三餐的温饱生活。
两宋时期,三餐制基本定型。朝廷取消了宵禁制度,东京开封、西京洛阳等地市井繁华,夜市红火,各种小吃琳琅满目,有些酒肆还提供“外卖服务”,只要手里有钱,白天没吃饱,晚上可以加餐。贵族整天摆酒设宴,饮酒作乐,山珍海味享用不尽。 (《洛阳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