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绿衣黄裳”全靠染色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7-13

□彭薇

春秋时期,古代服饰就已有“绿衣黄裳”,服装有了色彩,而染色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

《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谈及交领和青色上衣;“缟衣綦巾”“缟衣茹藘”等诗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缟是白色的绢,綦巾是指浅绿色的裙。藘是一种麻类植物,通过染色可以变成红色。在当时,服饰已出现红、黄、蓝、绿、白等多种颜色,其中贵族尤其崇尚朱红色。

《诗经》中不少诗篇提及染料植物,包括柘、蓝、绿、楰等。比如《大雅·皇矣》中提到的“柘”,指黄桑,可用做黄色的染料,用以染制成黄色衣物。《小雅·采绿》云:“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里的“绿”与“菉”同义,是一种草本植物,可用来做黄色的染料。而“蓝”也是一种草本植物,指蓼蓝等,可用它做青蓝色的染料。

“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蓝色很容易染。”科学松鼠会成员、植物学博士史军说,蓝色的原料也很多,主要有菘蓝、蓼蓝等。《说文解字》有个描述是:“蓝,染青草也。”这指的是当时的衣服染料菘蓝。菘是古语中对白菜类蔬菜的统称,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范围之内,菘蓝比较适合在北方种植,所以也被称为“北板蓝根”。蓼蓝的花朵,像扎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它的栽培数量远低于菘蓝,出场的机会并不多。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早在周代,衣服不仅用来防寒保暖,还被赋予特殊的政治、礼仪等功能,从中可以看到先人“思想的形象”。

先人在特殊场合对服装有特别的要求。比如,正式场合中,贵族身穿与其身份地位相应的服装来彰显身份,同时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在《诗经·小雅·采菽》中描写了天子赏赐诸侯的场景——“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玄衮”指的是绣有黑色龙纹的礼服,“黼”为有黑白相间花纹的礼服。在当时,“皮弁服”也是古代最早的朝服,这种朝服一般采用兽皮制成,多用兽骨和玉石来装饰。“缁衣”也是古代用黑色帛做的一种朝服。

 (《解放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