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7-14
□涂启智
盛夏来临,酷暑难耐,似乎无处可逃。有时,我们不妨吟诵一两首古诗词,从中寻找清凉意境。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这是李白的《夏日山中》。在浓荫蔽日的山林中,摘下头巾,光着膀子,将扇子扔到一边,面朝风吹来的方向,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看你酷暑炎热能奈我何。好一幅古代夏日消暑人文画图!遥想大诗人如此豪放旷达,又油然想起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天马行空,我们仿佛听到势不可挡的哗哗水流从天而降。“哇,好凉爽啊!”你会不由自主惊叫起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青蛙最喜雨水,在下雨之际,叫声尤其酣畅淋漓。雨水充沛,稻秧抽穗、扬花、灌浆才会安然无忧。“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算是炎炎夏日,只要下雨,气温就会下降,人们就能感觉凉快。读着这烟雨蒙蒙的诗句,周遭的暑气想必也要退让三分。本来约好友人前来品茶手谈,却不知为何爽约。或许临时有什么事情,或许小孩子哭闹无法走开,或许遇到突发事件耽搁甚至忘却?而在古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微信,人不见面,音信全无。唉,主人家枯等无果,只能空着急,无所事事地举棋敲桌,灯花簌簌落下。作者没有明说无聊抑或无趣,然而它们却跃动于字里行间。沉浸于如此意境,意念中早已将暑热抛到九霄云外。宋朝赵师秀的这首《约客》给人带来的清凉感简直深入骨髓。
再欣赏苏轼《阮郎归·初夏》:“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显鲜艳如火。如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女在清池边用盆舀水戏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如同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圆。刚露出水面的荷叶、清风、石榴花、绿叶、少女、泉水,构成一幅清新芬芳的画图,那溅起的清泉,就像洒落在阅读者的脸庞、身上、手腕,阵阵凉意袭来。
还可展开“反季节”阅读。当热浪逼人,阅读那些描写春秋抑或冬天场景的诗词,会有惬意的凉风穿透文字悠悠而来。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场秋雨一场凉,在这气候宜人的时节,月亮的清辉在松林间照耀,淙淙的泉水从光滑的石头上流过。这是多么赏心悦目和温馨清凉的画面!竹林里一阵喧闹,原来是一群姑娘洗完衣服,回来的路上嬉笑打闹;莲叶忽然有了骚动,原来是渔船要下水捕鱼。想着河流或湖中水声哗然、鱼游虾戏,身上的燥热又被洗濯冲刷不少。还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无声飘落,春山空寂。月光如水,竟然惊醒山林中的鸟雀儿,它们时不时地叫上两声。如此安静的夜晚,如此安宁的空间,如此空灵的意境……想一想,只觉周身已沐浴于月色清辉之中。
再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空旷、寂寥的视野,苍茫、凄清的意象,孤傲、决绝的人物,读着这样的诗文,让人立马感觉“眼前不胜寒”,恨不能赶快加件衣裳。
古诗词中之所以能够觅得清凉,因为它描写了清凉的场景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产生角色代入感。凝神披阅,心静如水,自然将酷暑炎热拒之门外。古诗词不但有深邃意境,还具智慧含蕴,使人受到感染与启迪。人在若有所悟与若有所思之际,暑热只好知趣地退避三舍。 (《迪庆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