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学子的毕业标准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7-18

□邱涛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学子们并没有明确的毕业期限。西周“官学”——国学的学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有记载,当时的学生8岁进入“小学”学习“六艺”,15岁入“大学”,培育道德素养、学习“修齐治平”之道。至于学子们何时毕业,《近思录》中记载,这些学子们需经过长达25年的学习生涯,直到40岁才能踏入仕途,但这并不意味着25年就是固定的毕业期限,因为并非所有“大学”学子都能够步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没有入仕的学子,即使学习的时间足够,也不能算是“毕业”。

西汉武帝时,在都城设立“太学”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立“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太学”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由太常进行选拔,二是各郡县地方高级官员推荐。这些学子经荐举进入太学后,每年参加固定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即可取得做官的资格。结合西周官学与汉代太学不难看出,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在政府官学学习的学子们不论年龄长幼,亦不论学习时间长短,从学校毕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入仕为官。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兴起,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唐代有六大官学,皆隶属国子监,对所招收的学生有年龄规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针对学习不同儒家经典的学子,官学也规定了不同的修习年限,如果学生没有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将被除名。此时,他们毕业的标准由“入仕”转为“及第”,而每一届科举考试也就成了这些学子的“毕业考试”。

 (《中国国家历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