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战国策》里的山西地名文化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4-14

□蔡敏

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碗城村的碗子城古羊肠坂 毛军峰 摄

战国之策书,记述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亦展示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诸国间政治博弈风貌。

翻看《战国策》,第一个出现的山西地名是上党。《西周策》:“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綦毋恢曰:“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其讲的是公元前293年秦、魏伊阙之战。韩将犀武被秦军在伊阙击败,秦攻西周,周君到魏求救,魏昭王用上党吃紧来推辞。周臣綦毋恢想把魏国温县的园囿为周君索取过来,就去见魏王指出:“秦国如果用塞外的全部兵力与西周之兵来攻贵国的南阳,那么,分属于韩、魏的上党要道就会被切断。”魏昭王问解决对策,綦毋恢巧辞服人,最终让魏王派三万人驻守西周的边境,并把温囿献给周赧王。其理由是这样既可以让“周君得意为辞于父兄百姓”,又满足他“利温囿以为乐”的目的,使周赧王“必不合于秦”。公元前357年,周臣樊余意识到韩魏两国交换国土,西周一定会亡,且“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也就是说,换地的举动同时也威胁到赵国乃至楚国的利益,于是樊余游说楚、赵两国一道阻止了韩魏易地的行为。

赵国曾是六国合纵抗秦的中心。“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其民氓。”《秦策一》张仪在指出赵国对内、对外都有许多导致其覆亡的不利因素后,对秦王建议:“拔邯郸,筦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这样一来,代和上党不费一兵一卒就会成为秦国土地,赵国的东阳和河外等地也会反归齐国,中呼池以北则将属于燕国。攻下赵国,韩国必亡;韩亡则楚、魏两国就不能独立;再挟持楚国往东削弱齐、燕,挖开白马津的河口来淹韩国。此一举灭三晋,六国的合纵联盟也势将瓦解,“大王拱手以须,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这里,为什么说“逾羊肠”可“降代、上党”呢?

《战国策》注云:羊肠,赵险塞名也,山形屈壁,状如羊肠,今在太原晋阳之西北也。《秦策三》燕客蔡泽被赵国驱逐,他深得老子《道德经》中“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精义,举商鞅、吴起、文种三位名臣,启发和劝说秦应侯范雎功成而不退会招来杀身之祸,借此来为他自己寻求谋生的机会。在分析范雎目前的仕途和人生正处在顶峰时,蔡泽曰:“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口,又斩范、中行之途,栈道千里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就是说,范雎当了秦相后,威仪可以施行于三川,充实宜阳,打开羊肠之险,封闭太行要塞,同时又切断三晋的道路,修栈道千里通往蜀汉之地,即开启秦国的全盛时代。“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因为盛极必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此,羊肠之险已成为道路艰辛的代名词。

自古以来,羊肠坂是中原通往上党的关隘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太行山被称作羊肠坂的地方有很多,确有历史记载的有:晋城天井关羊肠坂,平顺玉峡关羊肠坂(古道属壶关)。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策》第二十一篇亦有“秦以强弩坐羊肠之道则地去邯郸百廿里,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包其北,则注之西非王之有也”(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的记载,说的就是壶关的羊肠坂。《秦策一》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先去攻打蜀国,而张仪却认为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理由如下:“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辍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魏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屯留之道,就是今山西屯留县境内的太行山羊肠坂道。人们穿越太行山走羊肠坂习以为常,却不知曹操一首“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苦寒行》,使之名扬天下。诗中有“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行军艰难,以至于后来大诗人李白也留下了“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的感慨。

周代晋国之都称“绛”,历四世、八君,共84年。其地在今山西曲沃县南,南临绛山、绛水,故名。晋献公自翼城徙都于此,后晋景公再迁于新田(称故绛)。晋文公称霸即都于此。今曲沃县西南王官城城址即晋都绛城所在。我们从《战国策》里还可以了解到,曲沃也是秦、魏长期争夺的战略要地。周赧王元年,“秦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东汉应劭注:故曲沃,改曰左邑县。即“汉武帝改左邑桐乡为闻喜”之左邑,成全了古曲沃在闻喜的观点。特别是山西闻喜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的发现,处晋国“古曲沃”核心区域,是东周时期晋国宗庙所在地。邱家庄5001号的战国墓,是目前为止山西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秦策二》又载:“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秦与魏相会临晋的同时,亦图谋寻求与齐国的军事联合。可见,随着战国中期各诸侯国格局的千变万化,秦国从魏国再次夺取曲沃后,并未见魏国的回应。这同时说明,在张仪连横政策推动下,秦、韩、魏之间的军事联合再度建立。

公元前260年,发生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最后阶段。长平,位于山西高平市西北;长平之战古战场即在上党盆地之中。这次战争爆发是由于秦国派兵攻打韩国,占太行山要道,攻下野王郡。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后征得军民同意,将上党十七城池地图献给赵国。据前文分析可知,上党实为三家分晋后的交叉区域,长平之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影响很深。《赵策三》载秦赵战于长平时,虞卿曾提出“王聊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入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从也,且必恐”,这样跟秦国的和谈才能顺利进行。但赵孝成王没有采纳虞卿的观点,而派平阳君赵豹去议和,郑朱前往秦国交涉之后,再召见虞卿。为此,许多学者在痛心白起历时三年、坑杀四十万赵军时,对于长平之败的“罪魁祸首”讨论不休,尤其是怨“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实际上,当时虞卿的陈述已经说明赵国内政决策的失误导致长平之战的爆发:“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质朴的百姓不以成败论英雄,赵括一直是高平骷髅庙的主祀,千百年来,人们慰奠赵国将士的亡灵,也以谷口村的“火烤烧豆腐”饱含着浓厚的战争文化。 (《映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