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运城盐池:诗与远方的希望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1-31

■赵 波

风吹生盐香,雨落秀诗篇。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外景主持人冯硕置身于银装素裹的运城盐池。(视频截图)

宋代文学家、大诗人王禹偁在太平兴国八年(984年)入进士,于淳化四年(993年)从陕西商洛移官至山西解州。上任后,他到盐池视察,发现解州盐池盐类资源丰富、人文传说颇多、池中颜色各种变化,因而写出了《盐池十八韵》的著名诗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1月26日《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期中描述的运城盐池“盬风吹作片,烈日晒成垛。”(上图)就出自此诗。

《盐池十八韵》这首诗,曾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刻石传世。诗序曰:

盐池之大,古无题者。有唐都长安,河中为近辅,池实属焉。前人奇士,游者多焉。还都建郡以来,亦在千里之内。凡所临莅,率皆儒臣,未有一词以纪胜概。天实惠我,使之补亡。淳化四年(993年)夏,禹偁自商洛移于解梁,会宗人太常博士王侗且领池事。游览之际,愤然成章,章三十六句。虽不虞于前辈,岂敢诬于后生。人或继之,实自予始。诗曰:

极望似江沱,漫漫起素波。两池泉不竭,千古利还多。

场吏输年额,畦夫举月课。收时车并载,种处地先磨。

碎颗珠凌乱,乾声玉切磋。岸平开雪苑,渠渗坼银河。

众鹄齐翔舞,群羊自寝讹。本源皆泻卤,异号亦咸鹾。

沫讶浮鸥鹭,津疑漫蚌螺。煮劳轻渤澥,煎苦笑牂牁。

雨打重归水,菴盛更覆蓑。炎风吹作片,烈日晒成垛。

海味知难及,蕃青的不过。惠人餮罔阙,均口赋无颇。

涿鹿城虽近,蚩尤血若河。有时红烂漫,是处白嵯峨。

润下终资国,灵长任酌蠡。江梅须待我,金鼎始调和。

诗人王禹偁站在盐池岸边,游览之余,感慨万千。极目远眺,盐池里的水像长江支流的沱江一样,碧波荡漾,波涛滚滚。安邑、解州东西两池,泉水源源不断,千百年来利事多多。盐池官吏要完成每年的税收任务,捞盐的民夫要奉月完成盐的产量。产盐就像百姓收割庄稼,种盐的畦地也须事先予以打磨、整修,使其平整。颗颗食盐好似玉珠凌乱地放在池内,随风起舞,洁白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站在盐池岸边,看见食盐结晶时盐畦内一片洁白如雪的盐花,盐畦内引水的渠道,像天上的银河。数不清的天鹅在池内飞舞,一群群小动物在池岸上停停动动,煞是喜人。原本是盐碱地在斥卤,实际上名称之为食盐。水面上还浮着许多鸥鸟和鹭鸟,水岸边还凝固和弥漫着许多蚌螺。盐池天日晒盐比海盐煎煮为易,海盐还笑说井盐采集地下卤水,煎煮费时费力。池内的卤水晒成盐被雨淋后又化为水,在盐池里有生长茂盛的芦苇,用以覆盖盐堆。片片热风吹来,烈日当空才能晒成食盐,然后堆积起来成盐垛。海盐的味道不及池盐,滋生的青盐也不如池盐的香味。池盐赐解给人们做美味佳肴是不可缺少的,均口赋税没有比两池之盐更多的。解州城在盐池附近,蚩尤血入池化为卤。有时看到盐池红烂漫,又到处看见是高高堆积如山的盐垛。润下作咸是国家财赋的保障,盐池的水像海水一样广远流长,用之不竭。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但还是要靠金属炊器去烹调,调味。

在宋代,最早引用“蚩尤血”这一典故的诗人就是王禹偁。《盐池十八韵》这首诗,主要是从盐池的丰富资源、游览胜景、盐类生成、天然环境、国家赋税、食盐作用等方面,运用诗词的比喻、用典等的超凡写作手法,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妙笔生花,最后落在食盐的最基本属性“调和”一切美味食品上来,表现出封建社会士大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最重要的还是这首诗首次将“蚩尤血”写在诗词里,为后人文化传播、社会文化繁荣提供了证据和想象空间。这首诗可谓是写盐池诗词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山西省委、省政府站在践行“两山”理念的高度,把包括运城盐池在内的“五湖”治理作为“十四五”“聚焦建设美丽山西”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城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启动“退盐还湖”,着力打造山水相融、文旅相融的美丽盐湖;盐湖区委、区政府集中开展盐池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挖掘池盐文化,投资建设规划面积500余亩的池盐文化博览园已初具规模,2023年春节期间社会效益和人文效果已初步显现,盐池保护、文化开发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何传承、弘扬、发展,再提升池盐文化?首先,要构建池盐文化研究、传承、发展体系,深挖池盐文化宝藏,解码池盐文化基因,凝聚发展动力,进而提升运城文化软实力。其次,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谋求“文化致富”,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将丰富的文物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价值转化,让陈列在绿水青山之间的文物、文化遗址、遗存,存放在博物馆的文物,书本上的典籍拿出来,“活起来”,服务社会、服务旅游、服务运城经济发展。再次,要把盐池独特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全方位推动运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最后,要把文化研究与传承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普及活动,把优秀文化融入文明城市创建、道德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使尊崇优秀文化、践行优秀文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提升运城人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