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26
□徐蓓
远古时代,漆器是指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要制作漆器,首先要从漆树上割取天然液汁,用它作涂料。所以,漆是中华先民在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树脂制成的一种化学材料,漆器的发明呈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高度。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漆器
中国大量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关于漆器的叙述。中国先秦著作《山海经》里,曾经讲到中国漆树的分布,比如“熊耳之山,其上多漆”,书中有七八处地方描述了漆树的产地。《诗经》里也有云:“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漆”就是指漆水这个地方,说明当时有大片的漆林存在。
事实上,中国各地漆树的树种是不一样的,漆的品种、采出来的漆液、漆的效果都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漆器的制作,怎样成膜比较好、什么时候采漆、用什么方法采漆、怎样培植人工漆树林,这些对我们今天来说也并非简单的事情,背后都体现了中国先民的聪明才智。
根据记载,在大禹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彩色漆器。战国时代的著作《韩非子》中写道:“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觞、酌是食具,樽、俎是祭器,食具在战国时代往往都是用木器做的。
《尚书》中也提到,怎样用梓木来制作器物。那时候,因为砍伐自然林制作的漆器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所以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漆树。在战国时代,人工种植的漆树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物资,利润丰厚,所以税收很高,其他的税收为“二十而一”“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这是《周礼》中地官记载下来的。
先秦哲学家庄周曾经做过漆园吏,虽然这是一个小官,但非常逍遥。庄周正是因为做了漆园吏,所以能够周游列国,去过很多地方。《史记·货殖列传》中讲到,“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就是说种植了大片的漆树,就是一个大户人家了。这说明当时漆树已经大面积地种植,漆园经济已经成为整个民生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漆器也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韩非子·十过》中曾经这样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说明先秦漆器因为制作精美,非常昂贵,而变成了“过”,成了一种奢侈品。从出土的大量漆器中可以看到,很多春秋时代以前的漆器确实非常精美,这与文献相互印证。
从商周到明清,逐渐形成产业链
中国在8000年的漆器发展历史中创造了众多的工艺方法,真可谓千文万华、丰富多彩。
河姆渡漆碗是20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距今已有7000多年。这个漆碗非常厚重,说明当时人们对木材的选择、制作都受到技术上的限制。
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用大漆来装饰舟车、乐器、兵器。而且,那时候的漆器工艺开始有了分工。所谓分工,就是变成了一个标准化、产业化的过程。商周漆器有碗、钵、觚、盘、盒等。总体来讲,纹饰还比较粗犷、简单,但是也创造了一些装饰手段,比如阴刻工艺。
战国的漆器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高峰。战国漆器主要聚焦于楚国,楚国的漆器文化非常盛行,漆器制作已经社会化,工艺非常普及。漆器因为它的特点——轻便、没有异味、耐腐蚀、保暖隔热而被人们普遍接受。战国时代漆器的纹样具有观赏性,基本上包含了现今所有的基础纹样,比如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自然纹样、几何纹样。
汉代时期,青铜器逐渐地淡出了工艺美术的舞台,漆器则一枝独秀,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从大量出土的秦汉漆器中可以看出,当时漆器的繁荣程度是空前的。大漆除了有表面髹饰的作用,还有粘接的作用,这在秦兵马俑上得到了体现,大量的兵马俑彩绘都是以大漆制成的。
在秦汉,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已经离不开漆器。南方有些地方出现了“漆衣”,直到现在还有传承。漆器制成的食具和酒具广泛流行,建筑上有大漆装饰的雕梁画栋,还有彩绘的鞋子。漆器以各种形态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汉代漆器的代表性器物,还有兵器、游戏用的漆具以及梳妆盒。
在魏晋南北朝、唐代时期,漆器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就是在漆上用油,用了油能使颜色更加丰富。这种工艺的发展对漆艺来讲是一场革命。
三国东晋时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发展,就是夹纻胎。它的工艺方法是先做一个泥塑,然后上面裱糊麻布夹纻,再上漆,等到漆干了以后,把里面的泥掏空,就变成一个独立的雕像。这种工艺主要用于制作佛像和舞俑。
宋元时期,漆器深入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据《梦粱录》记载,当时除了制作漆器,还有专门修理漆器的漆铺。宋代出现了一色漆器,这与宋代人素雅简约的审美观念不无关系。
漆器发展到明清,形成一派繁荣的景象。漆器的各种装饰手段、表现手法已经基本成形,各种工艺也非常成熟。
漆器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比如建筑的廊柱、窗棂、隔断、抱柱以及匾额、对联等,家具包括桌椅、案几、橱柜、屏风等,都大量地用漆。
髹饰的技艺变得非常丰富。这些髹法包括描金、戗金、描漆、漆画、彩绘。以明清特有的工艺百宝嵌为例,百宝嵌不是单用螺钿进行镶嵌,而是用各种各样的石材甚至是翡翠、玛瑙等珠宝来镶嵌。而且,除了平整地镶嵌以外,还采用立体的浮雕形式,雕塑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不仅有花鸟,还有人物。同时,漆器的整个产业链已经形成。 (《解放日报》)
◆稷山螺钿漆器
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保护单位为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
稷山螺钿漆器主要以天然大漆、螺钿(软、硬)、木、纸及金银铜等为原料,经图案设计、钿片裁刻、反复髹漆、螺钿镶嵌、打磨、油面推光等数十道工序,多采用灰、披、刷、画、勾、刻、裁、磨、粘、镶、嵌、扣、推等技法,是漆器制作的一种传统髹漆工艺。
稷山螺钿漆器代表作品具有平、亮、润、细、匀、艳、雅等艺术特点。《冰裂梅纹捧盒》《四美图棒槌瓶》《鬼谷子下山罐》等作品先后荣获世界手工艺最高奖“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铜奖和多届“百花杯”“金凤凰”金、银、铜等国家级奖项。
近年来,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屡次代表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上海世博会及各类非博会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深厚的漆器传统制作工艺和漆器文化艺术。稷山螺钿漆器深受国内外漆器专家及世界各国友人的高度赞誉,被誉为“山西三宝”之一。
◆绛州剔犀漆器
剔犀,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其名称见程大昌《演繁露》等史籍。明代我国漆工唯一专著《髹饰录》也提及剔犀。我国著名学者王世襄等认为,剔犀主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
剔犀是将朱、黑、黄等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逐层堆积,达到一定厚度(约0.3毫米~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色层,与其他雕漆和漆器截然不同。因其花纹刀口侧面处显现如同截开的犀牛皮质的断面层次,故名“剔犀”。同时,又因花纹多为回纹、云钩,流转自如,回旋生动,近代以来又称之为“云雕”。
剔犀是我国漆器工艺生产中较为繁杂的一种髹漆工艺。
它从木材选料到裱胎、灰胎、髹漆、制图、雕刻、推光等各个工艺流程都必须严格把关,都要有多年经验的艺人操作,特别是髹漆必须在潮湿、不通风、干净无污染的地下室中进行。一般的涂饰80道左右,上一道漆,阴干后再上一道,各种色漆每层都要上好几道,几十道漆要用一个多月时间。整体阴干后,放一段时间才能描绘图案和雕刻,每一个图案都要一遍一遍地雕刻、修整,直到深浅、宽度、厚度都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合格,而后再进行其他工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