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23
□于赓哲
儒医是对中古时代“士人”与“医者”“鬻技”与“医学爱好”诸多分层的一次整合,宋代儒医秉承唐后期士人阶层对医学的爱好,但突破了鬻技的心理障碍,从而带来了医人阶层乃至医学的巨变。
宋代儒医阶层的出现是唐后期士大夫阶层“尚医”行为的延续和升华,而这种行为的体现就是士大夫们之间医学文本的交换。士大夫以交换“信方”的方式公开探讨医理,并进一步塑造起以文本为基础的“更高”等级的医学研讨模式。
阅读并且传承医学文本,原本就是医者的理想,是多种医学知识传授方式中最高端的,唐人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序文中将自己的著述初衷表达如下:“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多为欺诒,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他希望通过《千金方》的撰写,改变知识分子只习阅经学和文学书籍的风气,以求人人通晓医术。
中古时期医学知识的流传中,自学、家学、师徒相授都是重要的渠道,“关于春秋以迄于隋唐这段时空长河中的医学知识掌握者,个人基本上是以‘知识人’这个词汇来概括他们。这里说的‘知识人’,在意义上其实是很笼统的,一个人只要在能读会写之外,再具备对传统中国医学知识思辨体系的理解能力,大概便能够纳入此一范畴”。
但是毫无疑问,起码在“知识人”的认知中,拥有阅读书籍、解读书籍的本领才是一个医者鹤立鸡群的必要条件,例如许翰《修职郎宋侯墓志铭》:“宋侯讳道方,字义叔,世河东人。父曰可德,有隐操,好五行三式、星历丹经神奇奥衍之学,从方外士客游梁宋间,遂家襄陵。义叔年十五,念贫无以为养,则辍其所学诗书而学为医,取神农、帝喾以来方术旧闻,昼夜伏而读之,二年曰:可矣!始出刀圭以治人病,往往愈,益自信……义叔非有世业资借,专用古法以治人,邃张仲景,尊孙思邈。初以年少后起,邑中老医俗学者皆意轻之窃笑,已而见其议论博综群书,药石条理皆有本原,据依不妄,稍复畏而忌之。久而靡然屈服以定,遂为医宗,名号闻四方,缙绅大夫道过邑者必求见之。”在许翰的表述中,宋义叔卓然于众医者的原因是“议论博综群书,药石条理皆有本原”,从而使那些庸俗医者折服,使“缙绅大夫”无不视其为同类。
与欧洲古代的状况相似,宋代从事所谓“外科”和牙科治疗的一般都被视之为赳赳莽夫,“一见文繁,即便厌弃”,这势必便会招来时人尤其是儒者的鄙视,所以能否读书、能否通晓文理是衡量医者水平的重要标准,起码在知识分子所撰写的典籍中是如此。
(《北京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